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177节
庄园主死了,他们家中的奴隶也就逃了个干净,当时有四百余人逃难到曲阿,因为没有户籍无法安置,最后是当年的县令找到了法子,趁着当年“土断”的机会,将所有的奴隶们在曲阿落了籍,分了野田,从此成为了农户。
所谓“土断”,就是为了整顿户籍,将侨户、被掠夺的荫户、流民编成编户,扩大国家租税徭役收入的一种办法,流民也好,荫户也好,本是没有户籍的,被称为“白籍”,但一旦按居住地归入户籍,就有了籍贯,变成了“黄籍”,可以分到露田,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赋税徭役。
土断各地一直都在执行着,但名存实亡,因为荫户之所以会变成荫户,是因为朝廷的负担比在庄园里还重,一旦遇到打仗或是其他危险的工事时,连命都保不住。
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便是如此了。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各地如何积极的收拢流民,流民们也总是投身于庄园或士门的托庇之下,像是因为当奴隶太惨而不愿再做荫户的少之又少。
对于吴老大等百姓的遭遇,有些受过灾的百姓也能感同身受,县中富户还为他设了灵堂,做了法事,修了“义士冢”。
可怜这些流民犹如惊弓之鸟,平日里不敢光明正大的出门,得了病也不敢医治,谁料一旦暴露在天日之下却得到了各方面的救助,一时间又是悔恨又是羞惭。
早知道是这样,又何必东躲西藏,眼睁睁看着那么多人病死?
但这件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审理过此案之后,姜县令对到了曲阿的流民都做了一番统计,除了死去的六十余人,还有得病的几十人外,在曲阿县中流浪的灾民数量已经有六百多人。
如何安置这六百多人就成了问题。
再者增加黄籍之人并不算什么政绩,各地的官员也都不太主动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姜县令想的便是将这些人以“流民”转入编户,再按丁授予露田,在朝廷彻查各地流民将他们遣返回当地之前先把他们安置下来,只要有了希望,这些人就不会轻易作乱。
只是就算现在授了田,那也是些还未开垦的露田,也就是野地,开垦要到明年春天,这么长时间这六百多人得要吃饭、生存,姜县令已经向县中富户游说过了,县中不少富户愿意以工代酬,让这些流民替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代服今后的徭役,有了这些人出的钱粮,这些青壮的流民又有力气,就能撑到明年春天县中借种给他们。
所以一切的基础是“编户”,可编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必须要确定这些人都是流民而不是罪民,就必须一一登记他们的姓名、原本的籍贯、年龄等,而后再按照县中现有的露田分田安置。
曲阿不是什么大县,秋收的粮食也是还要交上去做今年赋税的,就算有余粮,没有朝廷的命令,姜县令也无权做主开仓放粮,能成功南逃下来的大多是健壮男子。
这么多人之前靠偷窃、打猎、出卖劳力等为生,可一旦没有了营生,游手好闲之下,势必要生乱。
一旦有人再作奸犯科,就会引起曲阿百姓的反感,而两边若起了摩擦,事情就要棘手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姜县令绞尽脑汁,翻遍县志,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天监六年的时候,晋陵郡也出过事,当时有一庄园主重压之下引起荫户不满,荫户们造反打死了庄园主一家,冲出邬堡,逃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