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264节
孝文帝改革之前的汉人早已被鲜卑化了,但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始实行起九品中正制,又将所有鲜卑贵族的姓改为汉姓,并和汉人的士族门阀一样,按门第区分等级和官职。
如此一来,北魏原本靠军功晋升的等级制度直接崩塌了,军队的政治地位一下子被边缘化,现在几乎所有被“判定”为下品之人都盼望着有一场大的战事,能由战争重新夺回他们昔日的地位和荣光。
可那些已经掌握了朝堂权利的大臣们不会给他们这个重新洗牌的机会,人人都知道六镇只要一声令下便是一支精兵,但他们担心六镇军户重新掌权后会因此起事,在内外夹击之下,恢复胡制……
是为权、为家族,还是为国?
想想士族的根本是什么,这根本不用选择。
于是傅异和任城王做了一笔交易,傅异推动梁国主动求和,任城王雷霆一击保下被萧宝夤控制的人质,借由两国互换使节的机会,任城王元澄会将这些被控制住的梁国官员以使节的方式送回梁国。
如此一来,既保全了梁国的脸面,也不至于逼得萧宝夤立刻图穷匕见,狗急跳墙。
而两国一旦签订和盟,双方边境都要撤军,萧宝夤所打的盘算就要落空,临川王也没办法再借此重掌军权。
于是傅异回来了,带来了这些官员对家人最迫切需要的消息。
他送回各方的消息只要在私底下传开,为了自家子侄们的性命,为了不受制于人,他们势必会推动求和的提议。
只要六镇稍稍有所异动,魏国那些重新掌握权力的汉臣,肯定选择拱手将这一统天下的机会放弃,同意梁国的求和。
如今魏国新帝年幼,掌权的胡太后借由汉人大臣的庇佑才得以逃脱“子贵母死”的命运,此时正是投桃报李之时,只要依旧能让她高高在上锦衣玉食,哪里管得了什么千秋大业,天下霸图。
别人难以在这时候调动六镇生乱,对于任城王元澄来说却是不难。
任城王元澄原名拓跋澄,是景穆帝拓跋晃的嫡长孙,幼时便投身军中,一路做到镇北大将军,六镇正在他的管辖范围,从孝文帝未全盘汉话化起,他就深受六镇军民的信任。
即使是最愚笨的士族纨绔也不会希望两国打起来,一旦国家打仗,他们吃喝玩乐的清闲日子也就到了头,再加上这些中层实权官员的推动,梁帝想要装聋作哑都不可能。
原本这里最难的关节就在于如何让魏国接受南梁的求和,毕竟浮山堰彻底击垮了梁国的人力、财力,让梁国根本没有实力再起刀兵。
修建浮山堰征调了太多正值壮年的军、民,镇龙铁毁掉了梁国制造武备的能力,水灾和瘟疫使得秋收无着、人人自危,根本没办法补给军队。
这样可以趁虚而入的时机几乎是魏国一百年都等不来的好机会。
但魏国也有自己最棘手的问题——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