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三、借雾过江
到了八四年,中国改革成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别是中国的边境,但这里的老百姓生活也要比越方强很多,所以,那些心眼活的越南人,对中国开始心往之。别政府之间在打仗,可他们有亲戚在中国,如国他们投过来,还是有被收容的可能。
但是,他们想过来,越南政府可不允许。于是,在有可能偷渡的地方全都设了岗。如果越南不是太穷的话,他们肯定会在这样的地方多加几道铁丝。
这个哨所,就有这样的目的。
哨所人不多,一共有五个人。他们吃住全在这里,每到三个月才换一次岗。所以,守边防的人都要以哨所为家。
这个哨所的哨长叫黎东平,手下带着四个小兵,加上他一共是五个人。
陶川安排人去抬竹筏。
竹筏抬过来后,为了不弄出响声,战士们用绳子拴着,一点点往山下溜。
三只竹筏被放入水中,一共上去十名战士,再加上陶川就是十一人。
江水很急,竹筏过渡,不能按着直线过江。即使过去,也要下漂好几里。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竹筏下水后,这一边用绳子把他牢牢拴住。在它往下漂时,从后面加力,好让摆筏的人减轻些阻力。
为了不发出响声,尽量不用东西去划,而是用撑杆顶住江底缓缓前行。这样还不够,在水浅的地方,还要有人从后面推。
刚才吴江龙到的亮光,就是黎东平身上发出的。
此是,黎东平正夹着烟卷,香甜地吸了一大口之后,便开始吞云吐雾。吹出的烟气,很快便漂出没有门窗的棚子,与大雾融到一起。
黎东平有事没事地朝着江面望着。如果他继续下去的话,肯定会到过来的陶川他们。
事有凑巧,就在陶川他们划着筏子准德靠岸时,哨棚内的电话响了。
“班长,连长找你。”守电话的一名通信兵,朝黎东平喊了一声。
在几方助力下,竹筏悄悄朝对岸划去。
南岸和北岸一样,完全笼罩在晨雾中。靠近江边有一个竹子和木头混搭的棚子。在紧靠棚子近旁的一棵大树上,吊着一个仅能容一人上下的软梯。梯子尽头,则是一个鸟窝样的窝棚。估计这就是越军用来朝对岸观察的前哨了。
由于雾气大,站在上面也不清对岸的情况,所幸上面的越军也躲到了树下面的棚子内。
一年多的时间,这里就没发生过战斗。就是越军警惕性在高,他也不能天天绷紧了弦,死盯着对岸。何况,这里又不是什么渡口。之所以越军要在这里设哨,原因就是这里的水比较浅,防止有人偷渡。
其实,他们防的不光是怕北面的人过来,也怕自己一方的人逃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