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赵煦并不理会方榆的话,商人逐利本性他当然明白,所以,他才会开出更具诱惑利益。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人没了市籍,可读书为官。还有比这更具利益的条件吗?
“太常大人也不必太过反对,先试行一段时间,解决军粮之急再较其他。也未为不可”他也只能说出这样的驳斥来了。
军力这块到底还是太尉管的,抬举商人也是为了解决北漠与山城的军粮之急,赵煦开口询问:“此事宋公有何意见?”这是攸宁提出的,想必也是宋家的意思。
宋衍上前一步,躬身回道:“说来也巧,今早臣出门时,臣长子还与臣说了件事。臣乍想一下,倒与今日所论之事颇有出入。”
“哦,何事?”赵煦问。
“臣长子说他前不久,去了趟田庄,见佃户们在田间劳作,也想动手试试,没想,站在田埂间完全不知如何下手。近来又觉自己领着个闲差,无所事事,便想着开间茶铺,昨晚一对账本,发现亏空了不少。于是他今早还说,人这一生,总有些擅长与不擅长的,看来他是没有种田与经商的天赋了。”
耳边只有轻轻的鼾声作回应。日间睡了那么久,现也能这么快入睡,不得不让人佩服攸宁沾枕就睡的本事。
次日一早,赵煦就回了宣室殿,早朝之时顺势提出昨日的提议,抬举商人。
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经提高,重农抑商的政策势必破产。
三公自赵煦登位后就失了辅政大权,李斯与赵煦素来政见不合,为求自保,一年前便告老还乡了。
只是顽固派依旧在朝堂上占了重要位置,尤其是儒生,极力反对抬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是以,臣觉的,便是国策动摇了,商人地位抬升。想去经商的农民,也得掂量掂量自身是否能够经商。若上天只给了他种田的天赋,可见他还是得在田间劳作的。臣觉官家此法十分可行。”
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赵煦点点头,继续问:“可还有反对之人?”
“商人逐利,一旦得到抬举,恐真不利于大周的安定。”本来此事也不是御史管辖范围,但是大多商人为寻求最高利益,贿赂官员,忽视律法,贩卖铁制兵器与鞑虏,官家一废除商人市籍,这些只会变本加厉。
赵煦登基以来行事强制,下边的官员若没有能够真正说服他的理由,便是再多人反对,也无济于事。
每日早朝的询问也不过是例行公事,让自己的旨意看上去正式一点罢了。何况今日还有许多对于此事并不反对的乃至支持的。
“农业乃国之根本,如今官家为了粮食而抬举卖粮食的,恐动摇国本。到时百姓都去从事商品买卖交易,逐利而起,大周人民所需的粮食又从何而来,是以,国策绝不可更改。”素以清流著称的王太常,第一个提出了反对意见。
接任李斯丞相一职的是赵煦的启蒙老师——谢潜,当时属于破格提拔。
他本就是道家无为、顺应自然的信奉者,对于提拔商人之事无多大反对,因此言道:“不论是前朝还是我们大周,都一度加重着对商人的打压。在仁宗和恭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与下九流一般。就是在这般的打压之下,仍有影响力极高的商家崛起,可见,商业发展是大势所趋,何必逆而行驶呢?”
“丞相大人也说了,商人在繁重的税务下依旧发展极快,若社会地位一旦得到提高,人民皆去从商而无人耕种,破坏了现有的政治格局的稳定,谢丞相可有解决之法?”王太常步步紧逼发问。按资历来算,当初该补上李斯空缺的本该是他!也不知官家如何想的,在重用儒生的时候却提拔道家的人,太皇太后居然也未有反对意见!
谢潜不是个能与人分辨的性子,他之所以会被提出占据丞相高位,不过是经过三公辅政后官家必须要更好的将政权攥在手里,丞相之位不能空置,也不能让有野心能力之人上位。选来选去,也就只有素来与世无争的谢家,在身份和资历尚都够格,并且,他还是官家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