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章 种瓜得豆(求订阅收藏推荐!)
    “乡长,此前你不是有个想法吗,现在,正好可以给县委打报告,把这几个企业关闭算了。乡上正好可以节约一些开支。”副乡长甘霖提议道。
    凤山乡的财政,在11月时紧张了一个月,但进入12月后,由于木雕、竹编生意的火爆,让乡上收到了万余元的“税收”,让乡政府终于有了“盈余”,但凡是凤山的干部职工,都喜笑颜开的,赵无极走到哪里,人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个年轻的乡长,办法多啊!
    但是,惟有赵无极知道,他的这些措施,受益的群众还很少,包括建筑队、合作社在内的全乡群众,其直接受益的,不到700户人家,与全乡3400户的总户数相比,才20%左右。如果按人口计算,全乡共有劳动力11000人,而全部参与这些业务的人,只有1200人,占全乡劳动力的10%左右。
    “好,以乡党委政府的名义,给县委打报告;同时,把86年度的经济报表也上报县委县政府!”赵无极心里一直在偷笑。尼媒,现在企业里已经没人上班了,县委县政府啊,你们说怎么办吧。
    县委书记胡永生手拿凤山乡的报表,看到“人均增收”一栏,心头也非常爽,看来,这个赵无极确实是个能人,在凤山只干了两个半月,农民人均增收就达到了40元,如果是干满一年,岂不是要达到200元。再一看凤山乡1987年的目标,尼媒,真的了不得,他们订的目标竟然是人均增收500元,天啊,凤山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生猪野养合作社(1986年底):涵盖大碑石村、五棵松村、龙王潭村,入社农户120户,年出栏野养野放生猪3600头。预计1987年全年销售收入204万元
    豆干合作社(1986年底):主力为凤山村,其他村有零星人员加入,企业经营模式,入社农户180户,12月当月销售收入15万元。
    山珍合作社:除凤山村、高家坝村外,其他村都有加入,入社农户350户,1986年10月至12月三个月销售收入12万元,但受益农户不多。
    凤山建筑队(1986年底):主力为高家坝村。12月当月完成产值75000元,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从10月开始,到12月底,凤山乡仅从上述合作社企业里“税收”所得为万元。
    “你们,有事?”赵无极放下报表,掩饰着内心的高兴,问道。
    “赵乡长,我们几家企业的员工都回家了,怎么办呢,这企业还开不开啊?”四人的反映的问题出奇地一致。
    “什么原因啊?”赵无极明知故问。在各村的合作社组建起来之后,一些工人开始眼红了,尼媒的,老子每个月才二三十块钱收入,别人在家里编个筐筐一天也要挣五六块,一个月下来也是百多块呢。尼媒的,老子要辞职,不干了!
    赵无极窃喜:尼媒,政策的壁垒终于在农民自己的选择里松动,这可不是我硬要砍掉几家企业,这可是农民的自发行为!
    赵无极立即找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进行“研究”:这些企业,现在人也没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