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激烈争论
当时双江出版社接到一本东北抗日题材的小说,作者历时十多年,采访了数十位还在世的老英雄。基本上还原了那段历史。当时都觉得很好,把书咕噜一下出了,还准备拍电视剧。书很畅销,在当时很是有些影响力。
宁长河更是恼怒,他是挨过整的人,最恨的就是这种乱扣帽子的,把手里的茶杯一顿:“就事论事,扣什么帽子,什么时代了都。文字是拿来玩的吗!”
仗着自己是出版社的老板凳,张副主编一梗脖子,正准备跟新来的总编掰掰弯子,被蒲清泉沉稳的一声:好了,张副主编你的想法说完了,先听听其他人的意见。一下就把他给摁在了椅子上。
会议室里火药味起来了,其他几位副主编都相互看了眼。见没其他人接着,姚副主编就接过话头。
“我比较同意郝主任的意见,这书稿从题材上来看,很是新颖,可以说开创了这种类型的先河。金融行业我们都不熟悉,是危言耸听还是哗众取宠,不是自己熟悉的,没做过调查,暂时是没有发言权的。另外,作者在内容介绍里也注明了,是想通过揭示国外金融家阴谋抄纵金融机构牟取巨大利益,从而对我国起一个警示作用。立意上我看是没有问题的。”
姚副主编说话比较中肯,蒲、宁二位脸上好看许多。这才对头,要本着客观就事论事,不能看了个开头,就乱放炮,乱扣帽子嘛,又不是运动时期。
蒲清泉笑了两声,问道:“郝主任,你还有其他意见不?”
“没了,就想到这么多。”郝主任立马起身答道。
“好,你先坐下。其他的呢?”蒲清泉问道。
“我来说说吧。”这次发声的是总编室的张副主编,此人瘦精瘦精的,头发留得老长,留一个大背头,下颚突出得厉害,倒像一个脸上挂了个小汤勺。
张副主编向两位领导示意了一下,朝自己的笔记本瞄了两眼,开口说道:“我不觉得这书有多好,完全是危言耸听嘛,从前面几千字的样稿来看,文字功底也不咋地。至于郝主任所说的抓人,哗众取宠的文字在座的除了你发行部的,谁不会啊?玩文字而已。”
接着姚副主编,后面众人陆陆续续的,都把自己的想法谈了谈。除开不知道什么原因,而刻意刁难的张副主编,其他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合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不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再议。
二、书是好书,基本可以预想,一旦出版,肯定是能大卖的。而书稿本身质量方面也没什么大问题,没有涉及到本国的政治、领袖人物(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在我国出版图书,凡涉及到国家领导人名字的,必须要在新闻出版总署做重大选题报备。无论书里面说什么,只要沾上那些名字,就得走这个流程。重大选题报备后,稿子还得经过总署审核,这个时间一般是六到七个月。),也没有涉及到泄露国家机密,宣扬任何政治理念,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违规的内容。但书稿是否会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书中所提的美、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的抗议,由此而引起外交纠纷。
第一点倒是可以解决,毕竟现在出版社也要放开搞活,发展是第一位嘛。
但第二点,确实比较恼火。不说现在的出版形式,就是尚文远在前世就碰上过。
好嘛,一上来先闷一棍子,连带着把郝主任也捎带了一下。把郝主任气得褶子沟里都泛着血色。
宁长河听了张副主编的这话,皱了一下眉头,拿眼看了下蒲清泉,果然是做一把手的,面目表情,喜怒不形于色。
“嗯,张副主编,其他的先不说,你对是否采用这个书稿,还有对作者提出的合作方式,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宁长河见蒲清泉不说话,就开口问道。
“我的意见很简单,稿件不予采用,至于那种合作方式,闻所未闻,挖社会主义墙角嘛。”张副主编轻描淡写的就把事情定下来了,似乎他才是这个屋子里的主宰。丝毫没顾忌蒲清泉和宁长河的面子。
蒲清泉不动如山的脸终于开始露出一丝愠怒,尼玛这是打脸啊,老子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态表了,你狗日一来就扇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