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取不了
所幸万川有个图书馆,里面找到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周一良和吴于廑两位老先生无愧于史学大家的名号,不像后世那些挂着大师名头的某些人。
全套四卷的《世界通史》,不仅让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步伐开始启动,也让尚文远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周老先生把邓之诚先生的“比较综合”的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典章制度角度解释问题,还是注重生计对于历史事件发展的影响,都对历史典籍这一原始资料的真伪鉴别,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至于吴老先生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更是被史学界盛赞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中国兴起”。
(新人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从江陵回来后,日子依然平静而舒缓的向前淌着。
老爸老妈每天勤勤恳恳按时上班,尚文远任然客串小先生的角色,偶尔化身山里巴人,与出版社诸人探讨、沟通书稿的问题,抽空就继续写大国崛起系列丛书的后面八册图书。
《大国崛起》全套八本书,一共40万字,这是实际的,而不是版面字数。
尚文远对那十二集的纪录片倒是认真看过几遍,兴趣所在嘛。后面根据纪录片整理成册的图书,也买了一套读过,跟片子相比,图书内容扩充了许多。
如果没有两位老先生的这套书,尚文远就得抓瞎,甚至要无限期拖稿了。
尚文远拖着老爹去了趟图书馆,把《世界通史》全套四卷都借了出来。
一直到8月中,尚文远才拼着老命,结合自己的记忆和《世界通史》所提供的资料,把《大国崛起》第一部即葡萄牙篇写完。
暂时没有寄给出版社,不是说书稿写完就万事大吉,书稿的自我修订就需要一个过程。总不能拿一部破绽百出的书稿到出版社出洋相,然后被出版社专业的编校人员给鄙视。这以后还能不能愉快的合作了?
全套书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九个国家兴衰的成败得失。因为要充当全国当政者集体学习资料,所以在行文上,就充分体现出散文化、故事化的风格。你总不能让全国那么多领导都是学术专家,看得懂那些艰涩抽象的学术理论。
40万字看着很是吓人,不过平分到每册图书,也就5万来字。至于配图,尚文远是管不了那么多了,这是编辑应该干的活。
但就这5万来字,写起来难度也非常大。记得住大致内容是一回事,但真正用自己的语言来把所有的内容复述出来,就很麻烦。资料、数据来源就是个问题。
比如,知道葡萄牙是与阿拉伯人战斗成长起来,但和阿拉伯人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战斗的?战争发生了几次?战果如何?采用的战略战术是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查验资料,不能信口胡诌。
另外一个,不能干枯的堆一大堆数据在那,还必须兼顾到文字的张力和感染性,要让读者感受到理性和激情的激荡,历史和现实的比照,回顾与前瞻交相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