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报告出炉
按老教授的研究成果来看,发生在明年开始到整个80年代末的这段,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80年代市场机制还刚刚起步,因此价格紊乱、价格管理的低效率、价格体制改革的失当等一系列价格机制问题。
自个不是经济学家,也不能照搬老教授的总量分析模型,以及总供求模型的那些公式推导,再说,不是专门搞经济学的,根本搬不过来。
但可以用文字表述清楚,比如改革开放前的价格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是以稳定物价为方针,保持市场价格稳定为主要内容。1953年后,国家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逐步走上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计划价格体制。
这种具有极大缺陷的价格体制,各类商品价格实行的高度集中管理,导致商品价格严重扭曲。
决策者忽视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少用价格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的不平衡问题,反而采用行政手段,如粮票、油票、菜票、肉票等票证。
尚文远为什么这么笃定,他能写出一篇让人信服的报告呢?就是因为他前世曾帮一位老人家,自费出版过一本《20世纪80年代通货膨胀问题新探》的纯学术著作。
这位大学里的老教授,从事经济学研究几十年,原本是想通过这么一本书,为当政者提供镜鉴的。但无论是各大出版社,还是民营书商,对纯学术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出出来谁买啊?收你一两万块钱,扣除书号费和印刷成本,还不够几个烟钱。
这也是我国搞基础研究和冷门学术的学者的悲哀,为什么?国家不重视,老百姓不感兴趣,都急着捞钱,急着生,急着死的,谁有空理你这玩意?
这好比有位快70的老学究,一生的心血,煌煌几百万字,就是探寻一个汉字“了”。这书谁能书?最后还不是几位颇有点不忍的编辑,私自掏钱,帮老人家出了几百本,一解老人家死时能瞑目的夙愿。
尚文远当时也是看着老教授,土都埋脖子上了,还可怜巴巴的把最后的一点积蓄拿出来,要出一本书。心情不落忍,一冲动,就把那本关于通货膨胀研究的学术论文,拿过来就出了。
没要老人家一分钱,公司买了个书号,然后编辑出版后,又私底下跟出版社发行公司勾兑,才把这本书发到各个新华书店。
书一印出来,尚文远亲自把书送到老教授家里。孤苦伶仃的一个老人,接过书,嚎啕大哭,彼时那场景,至今尚文远想起来,还满不是滋味,心里止不住的泛酸。
当时在编这部学术著作的时候,尚文远那段时间刚好没事,就接过手来,亲自编辑。毕竟一篇稿子要读十多遍,甚至更多。还要查证资料,核对数据,而且年代有点偏远,资料都不好找。
这么一通下来,不说专家,至少尚文远也能明白通货膨胀是个什么玩意儿了,也明白了发生在80年代末而且延续影响到90年代的那场通货膨胀的前因后果。
“就以老教授的那本书为蓝本吧。”尚文远在想,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要想办法,跟老教授,哦,这时候应该还年轻,重新结识一遍。就让前世的这本在汹涌的“钱”潮里,根本没激起一朵小浪花的书,在这个时空,通过自己的手,焕发出他应有的色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