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情结——解读艾略特的《荒原》
在暗夜里看不到光。恐吓、流血、阴影,第一千零一个信仰破灭。
被梦想遗弃的荒原人爱上了死亡:唱一曲挽歌,躺下来,盖上白色床单,看心脏变成石头。
阅读《荒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诗的开篇,西比儿说“我要死”便暗示了荒原人走向死亡的开始。丽尔等人在小酒馆里错乱而疯癫的道别,反复说着“请快些吧,时间到了”,就像在说着荒原人死亡期限的靠近。“明儿见。再见。”让人感觉到沮丧,如果还有明天,一切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活困境并没有得以改善。
再见,再也不见便是最好。“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个体的命运便意味着集体的未来。
就如同女相士所预言的荒原人的结局:死在水中。
当艾略特对整个世界的感受是一种毁灭感,那么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死亡意识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混乱的艾略特写了混乱的荒原,矛盾与纠结是无法避免的。他既让荒原人看清了荒原的末路,说有拯救的希望,却又告诉人们这是命运悲剧,无法避免死亡,这是一件何其残忍的事情。
过往昌盛场面与今日荒原颓败景象的对比,更显绝望。诗人作为作品的创作者,自己所提出的宗教救世的观点亦是漏洞百出,荒原人又如何找得到出路?
于是火的救赎改变不了荒原人死在水中的结局:浩瀚的欲望之海终将浇灭了圣火所带来的浴火重生的希望。
于是宗教救世只是一种幻想,并不可能真的实现。
诗人在作品中旁征博引了35个作家的56部作品和流行谣谚,让男女同身的帖瑞西士将互不相干的复杂情节和意象连接起来,并在注释中解释道:“帖瑞西士虽然只是个旁观者,而并非一个真正的‘人物’,却是诗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联络全篇。”
曾经无比繁华而美好的泰晤士河变得肮脏而丑陋,到处是垃圾,就连人也不例外。林林总总,世间百态,生不如死的感觉是如此真实。却找不到解脱的出路,于是挣扎也显得毫无用处。
绝望蔓延其中。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以为挣扎过就不会有遗憾。时光的广漠天地里,人类命运渺小如沧海一粟。空虚、寂寞、无聊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轻易感受得到。所谓生存困境,不只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更甚。
当我们看到荒原人生不如死的痛苦,以为对于死亡热衷追逐就会有新生,却终究改变不了死亡和灭亡的宿命时,我们终于知道了:没有灵魂避难所。
荒原人所走的这一条拯救无方的毁灭路,更激起了我们生的愿望和对出路的追寻。反思如何避免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有可能走上的这么一条毁灭路,变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所以,请更努力的生活,请告诉自己生命每一秒钟都有意义,请对每一个人微笑,请照顾和爱护你身边的人,请明白存在真正的幸福。请不要做荒原人。我想这才是《荒原》想让我们懂得的。
死亡情结弥漫全篇,诗人把所有的男人归结为一个男人,把所有的女人看成是“只有一个女人”,人们变成“非个性化”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死亡情结也是社会通病。
我们从只言片语的破碎情节中,结合注释想要来理解艾略特,甚至是理解任何一代人都有可能产生并且滋长的死亡情结。
四、《荒原》死亡情结对读者的启示
荒原人病了,寄居在腐烂而狂乱的城市里,孤独而寂寞。欲望是原罪。总觉得别人是威胁,把自己锁在老鼠洞里,一个个地失去了器官。无法忘记那些死去的人,因为他们一直围聚在周围。
荒原人痛哭起来,因为上帝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