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改进涡喷14!
原本的新舟60对ATR42完全无法构成竞争,
1996年的时候,欧洲也好美国也罢,对于华夏的态度普遍还是比较轻视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坏事,因为比较容易闷声发大财,做成一些在二十多年后年反而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通过与意大利进行合作,打通EASA适航认定的关节。
甚至更进一步,推动即将诞生的CAAC适航审定标准与EASA标准之间的互认。
在这种背景下,华夏设计制造的飞机,在巴黎这样一个欧洲核心城市进行飞行表演,还是“首次”。
绝对是足够把易元和,或者至少是新舟60项目载入史册的成就。
另一方面,EASA的适航证明就更是个相当重要的东西。
没有得到适航证明的飞机型号,是无法在对应区域内进行注册运营的。
然而飞机制造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垄断、高度保护性的产业,美国也好,欧洲也罢,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就让你通过适航认定。
如果这件事情能够成功,那么一个机型只要得到华夏这边的认证,就自动被视为通过了欧洲方面的认证。
几乎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毕竟俗话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国家之间其实也是这么回事。
从华夏产品,到华夏品牌再到华夏标准,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花了差不多40年的时间。
毕竟这些标准,本身就是垄断壁垒的一部分,自然不可能轻易突破。
直到常浩南穿越之前,整个华夏只有一种小飞机——运12F获得过FAA的认定。
至于EASA,则更是一个通过的型号都没有。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ARJ21和C919的商业成绩。
而现在,历史的进程已经因为常浩南这只蝴蝶的存在而发生了些许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