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袁绍病危
统一河北之后,袁绍逐渐开始骄傲起来,随后挥师南下,与曹操、高谨相持,最终败北,从此一蹶不振,袁绍万般没有想到,戎马一生,竟败在了高谨的手里,一代枭雄也就此陨落。
此时袁绍已不能下榻,目不能视物,于是审配等人连忙请袁尚去服侍袁绍,而袁谭则守在宅口,却不得入内。…。
这件事出在袁绍的后妻刘氏身上,刘氏一向喜爱袁尚,疏远袁谭,此时袁绍眼看就要一命呜呼,她如何能不为自己设身处地的考虑。若是袁谭继承了袁绍之位,袁谭会如何对待刘氏?
因此,刘氏便命人请袁尚入寝侍候袁绍,而袁谭则挡在宅外。
袁谭此时已气的不轻,想起父亲不知什么时候便要撒手,非但不能再见一面,过不了多久,袁尚假传遗命出来,他这条性命多半也再保不住。
况且联军虽然讨董有匡服汉室之名。但袁绍毕竟不是皇亲国戚,作为盟主于理有亏,少帝此时已被董卓所废,另立皇族为帝也是理所应当。楚汉相争时,项羽借着拥护楚王的名义就占了不少便宜。自从董卓入京后,汉朝已经真正的名存实亡,各地方武装纷纷独立,有的确实仍想勤王,但更多的是打着这个旗号谋图自己的利益。
因此,想用“勤王”这个名义将各怀鬼胎的地主武装们联合到一起只是一个空想而已,只能结成一个空有其名的联盟,却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了汜水关一战后,更多诸侯想到的是没有必要为一个只有空壳的皇帝牺牲自己的实力,因此联军瓦解也是必然的了。无论袁绍当时是否是这么想的,但他的做法从道义上讲已经尽了自己所能而又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到这个时候为止,袁绍既为匡服汉室尽了自己的力量。…。
讨董联军瓦解,袁绍回到驻地渤海。袁术与袁绍有仇隙,联盟公孙瓒,夹击袁绍与曹操。公孙瓒派刘备屯兵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逼迫袁绍,被袁绍与曹操击败。韩馥因为被公孙瓒打怕了,便把冀州牧让给了袁绍。这样,袁绍用自己的立下的威名与德高望重,轻松拿下了冀州。
河北的争夺主要集中在袁绍与公孙瓒两个人身上,并且在界桥进行了一次大战。“瓒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
这个阵势是相当吓人的,公孙瓒与乌丸军队作战喜欢骑白马,异常勇猛,经常打胜仗,甚至乌丸人互相转告说“当避白马”,后来公孙瓒挑选善于骑射的将士,配以白马,组成“白马义”,成为作战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很强。面对这样一支善战的部队,袁绍提拔了久在凉州的良将曲义,率领八百人为先锋,对抗公孙瓒的三万多人。
他几次要率卫队冲入宅去,可是四周的警卫极为森严,双方在宅外对峙,竟没有丝毫的通融余地。
辛评劝袁谭道:“公子,事已至此,已不需再做其他考量,可立即联络城中军马,与袁尚刀兵相见。”
曲义的八百凉州兵很是骁勇,开始时伏在壕沟中隐而不动,公孙瓒箭弩射不到,便意图践踏过去。等公孙瓒的军队接近时,曲义及八百凉州兵“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
公孙瓒退回界桥,陈兵再战,又被赶上来的曲义击败,曲义直接攻占了公孙瓒的大营。袁绍只率领十张强弩及几百戟兵随后,被公孙瓒的二千多骑兵突然重重包围,别驾从事田丰劝袁绍躲进空墙里避难,袁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战死,而入墙闲,岂可得活乎?’”
于是将士大受鼓舞,奋勇杀退了敌兵。这一战既显示了袁绍善于因时而异,大胆起用人才,也表现出了刚毅果敢、临危不乱,面对敌兵的重重包围,勇猛果断的率兵杀退敌人。界桥之战后,魏郡与黑山贼谋反,聚众十几万进攻邺,当时袁绍正与将领们喝酒庆祝胜利,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多家在邺里的人开始惶恐不安,有的甚至开始哭,但“绍容貌不变,自若也。”非常有领袖的风度。
袁绍回兵邺,黑山贼陶升闻风而降,随后,袁绍进军朝歌,仅用五天便攻破反乱的于毒,接着北上击败了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人,扫清了叛乱的余党。
公孙瓒自从被封为前将军,易侯以后,开始骄纵,加上连年征战,与刘虞争夺地盘,甚至杀了当时声望很高的刘虞,实力每况愈下。建安四年,袁绍看准时机,派大军包围了易京。公孙瓒内外交困,士气土崩瓦解,被迫自杀。自此,河北得到统一。此时,董卓已死,沮授建议迎汉献帝迁都邺城,郭图和审配则反对说汉朝皇帝不但没有任何用处,而且如果迎接过来反而会使自己处处受到制约,不便以后发展自己的势力。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这也是他不如曹操的一个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