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论语雍也(1)
⑤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③。子曰:“与之釜④。”请益。曰:“与之庾⑤。”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⑥急不济富。”
【评析】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注释】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②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③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④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④亡:同“无”。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