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在战后,国际势力在德国强加了很多赔款条例,并大肆掠夺资产。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德国更是重灾区。由美国倡导建立的、民主政权的魏玛共和国无力为德国人民寻求温饱。最后,“要面包不要自由”成了德国人民的选择——这是一种带着血和泪的选择!人民在选举中废弃了民主政权的魏玛共和国,选择了对人民承诺温饱和尊严的希特勒纳粹政权。
希特勒纳粹政权上台后,一方面开始恢复经济,一方面实现自己的承诺,让人民恢复尊严。
其实,大英帝国一直在全世界大力宣传牛顿等英国科学家。作为推广物理学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然而其另一层面的含义,也是为了大英帝国成为世界的政治领袖制造气氛。物理学只是浩瀚的科学大海中的一部分,它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被大英帝国过渡夸大了。在1930年代,科学发达就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并“理所当然,不可不然”地具有支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权利。
很多中国人,曾经批评中国政府把运动员和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过程。中国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的,应该很容易理解。理解万岁!
在美国,尧明曾经听到过民间的一个传说。据说邓小平在收回香港问题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谈判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说道:“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否,在于这个民族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的确,大英帝国带动了现代工业革命,对人类确实具有很大的贡献。据说当时邓小平回答道:“一个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的民族,却要靠鸦片去敲开他国的大门。这是否是在文明的外衣下面,包藏着最贪婪的欲望呢?”。据说撒切尔夫人因此在天安门的台阶前,摔了一个大跟斗。当然,尧明很怀疑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最大与最小
正如希特勒所料,德国科学家们不依不饶,雪片般的抗议被寄到了总理府。媒体上也开始有人攻击“总理”不懂得科学。
尧明叹了一口气,指示总理办公室秘书,与德国物理学家们订了一个约会,要“舌战群雄”。临行前,希特勒得意地哼着小调,总理府的所有人都以一种“死定了”的目光看着尧明。而尧明则西装革履,一脸严肃,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的悲壮。陪同尧明的是一付哭丧形象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
一路上,尧明心中翻滚着滔天的巨浪。经过这些时间对德国社会的了解,尧明深知德国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已经开始繁荣,但内在却伤痕累累的国家。
德皇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失去了约一半以上的土地。其中波兰的独立占了最重要的一片。法国、丹麦、捷克、波兰等国,在一些有边界争端的地方,都占了很多德国土地。幸亏当时美国坚持国家之间的土地争端按“人民公决”的方式进行,在边界土地问题上,德国才勉强保留了一些德国人口占优势的地区。
《凡尔赛合约》极其不公道地瓜分了德国的土地之后,又对德国的军备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限制。这些限制包括不得建造1万吨以上的军舰,不得设置空军,陆军不得装备坦克等。在德国-法国边界,还划出了专门的非军事区,不允许德国在自己的国土上驻扎军队。在签订了这些极其不公道的合约之后,大英帝国和法国却丝毫没有保护德国的安全。1920年代,邻国波兰为了扩张武力,在德国的一些地区搞了所谓的起义。当时德国军队已经全部解散,但退伍军人依然组织了自愿军,反抗这些暴动。德国自愿军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守住了国土。而大英帝国和法国却干脆用他们控制的国联出马,在这些地区强制执行所谓的“人民公决”。
“人民公决”法例的最大的弊病是没有指定公决地区的大小。当公决地区划分得足够小的时候,公决结果是相对合理的,占人口多的民族会获胜。当公决地区划分得很大的时候,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如果让整个波兰和德国的某个省合在一起举行人民公决,则那个德国省肯定会被吞并。法国刻意操纵了人民公决,使得德国失去了东部边界的一些重要的工业区和煤矿。照法国当局的说法,波兰需要这些工业区和煤矿,才能发展武力,制约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