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施佩尔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崭露头角。他提出了很多优化统筹的方案。对于坦克计划,他指出德国坦克设计的计划重复,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够,同类型的坦克设计了多款。施佩尔认为这些重复设计会造成浪费,还把军队的后勤搞得很复杂。比方说豹I和豹II坦克的吨位非常接近(5-10吨),而豹III和豹IV坦克的吨位也非常接近(20吨-30吨)。在飞机项目上,这种现象也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德国非常尊重私有企业,每个企业提供的坦克设计只能由该企业制造。
改革的方案很简单,武器的产品权将归于投资设计的军方。同样的设计可以委托多家公司生产。
根据“极限坦克”以及相应的反坦克火炮理论,豹III和豹IV的硬指标,特别是能支持的火炮口径和装甲厚度都略微偏低。它们应该能支持75毫米炮,并能支持升级到88毫米炮,才能保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被淘汰。此外,当时已经出现了靠斜面装甲提高抗击打能力的设计,豹III和豹IV的设计均没有采用斜面装甲,必须更改。豹III和豹IV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保卫德国,其履带较窄,从动轮小,不适合路况差的中国战场。应该更改为地形适应能力强的宽履带和大轮设计。
德国坦克因为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相应地增加了一个无线电操作员。尧明让马丁.鲍曼叫来了“人狼公司”的电子技术专家,并得到了简化无线电设备操作的明确答案。坦克专家自然会考虑简化减少这个乘员,节省空间,以增加同等重量下的装甲厚度。
坦克专家还指出,豹III和豹IV的装甲设计得太薄,可以预计在将来需要不断加厚。坦克装甲加厚时,主要加厚的部位在正面,这很容易造成前头过重,重心失衡,影响坦克的机动性。为此必须作特别的设计,保证在加正面装甲的同时,靠炮塔后移或其他措施,保证坦克的合理重心位置。
为了让古德里安重新恢复信心,尧明又开始扮演寓言大师的角色。他给大家讲了一个中国战国时代的韩非子一个寓言:“有一个卖兵器的人,首先宣称自己的长矛天下无敌,可以戳穿任何物体。很快,他又开始吹嘘,宣称自己的盾牌天下无敌,可以挡住任何利器。终于有人问道:‘用你的矛,攻击你的盾,怎么样?’”
这个寓言很有启发性。当军事会议上,自视甚高的德国人知道这个寓言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叫韩非子的中国哲学家时,他们不由得对中国人的智慧和聪明甚为仰慕。同时,古德里安也体会到了尧明的苦心,信心略有恢复。
由于强调了武器的设计储备的重要性,德国军事专家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建设性意义的提议。他们建议在设计时将主炮口径设计指标定为88毫米或105毫米,但实际配置从75毫米短炮管炮开始。大家还建议可以不断升级炮弹,并提出了一开始只采用普通穿甲弹,然后升级使用戴帽穿甲弹、轻装穿甲弹、压缩炮膛穿甲弹、脱靴穿甲弹等方案。穿甲弹的弹头材料可以用镍锰合金,再过渡到钨合金。大家还建议在炮口留下更换炮口装置的标准接口。当时,炮口设备设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有减小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有隐蔽发射痕迹的闪焰隐藏器,还有可以发射更高速度炮弹的缩紧炮膛炮口装置等。
可以预测,敌方会根据战场的武器对比,不断升级他们的坦克的钢板厚度。而我方却总能在敌方升级后,迅速地升级我方的火炮能力,准确地把握战场上的先机。
反之,若我方一次性地把最好的反坦克炮拿出来,敌方的对策则简单多了,要么干脆不用坦克,或者生产大量的,但便宜得可以漫山遍野跑的轻型坦克,或者直接生产能抵御我方火炮最大穿透能力的重型坦克。我方立即失去后着。其实这也是一种尧明在二十一世纪体会到的现代商业策略: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军事专家们还建议生产坦克时,保证其结构和发动机可以支撑更大的重量,并留下可以外挂护甲的装置。他们认为:“如果我军一开始出现在敌军面前的是敌军的炮火不能摧毁的坦克;等到敌军大批量布置好可以克制我们坦克的相应火炮后,我们的坦克却都突然穿上了更厚实的护甲,敌军就会因此不断丧失先机。”这也是基于同样的抢占战场先机的原理。
至此,古德里安的信心恢复了很多。然而,他脸上还是满带忧色。要走出一个“神”造成的心理阴影,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