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惊天大逆转
历史上的崇祯十七年四月,多尔衮也是打算从京城北面的长城入关,他的十万满清大军行军至辽河附近,接到吴三桂以明朝遗将的身份写的借兵信,立即调转马头一天急行军一百五十里,赶回山海关逼吴三桂投降,杀败李自成,入主中原。但这一次,在吴应熊的建议下,吴三桂没有向多尔衮借兵。多尔衮的满清十万八旗军,在长城入关口遭遇了吴三桂率领的大明盟军。
如果多尔衮贸然对吴三桂的大明联军发起攻击,那他入主中原的狼子野心便昭然若揭,宣称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出兵之名便毁了,那满清出兵就变成“名不正言不顺”,头号汉奸范文程建议多尔衮派人跟吴三桂谈判。
在清军的大帐内,摄政王多尔衮坐在狼皮王座上,满清辅政王、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豫亲王多铎,已投降满清的明朝大学士洪承畴等满清高级文武大臣站立两侧,商议如何入关。
顺治皇帝福临即位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人同为辅政王,但济尔哈朗四十五岁,多尔衮三十二岁,济尔哈朗比多尔衮年长,满清也学汉族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在名义上多尔衮位居济尔哈朗之下,但多尔衮战功赫赫,他的弟弟多铎、阿济格年幼时均是八旗旗主,实力远远超过济尔哈朗。福临继位之初,多尔衮便开始打击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和满清诸王贝勒约定:“刑政除外,大小国事,九王(多尔衮)专掌之。出兵等事,皆属右真王(济尔哈朗)”。
就这样,一向留守盛京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就得不断出征,把满清朝中政事交给多尔衮。济尔哈朗去攻宁远城,也是多尔衮的意思。在多尔衮的授意下,顺治皇帝还下旨,改辅政王为摄政王,此一字之改,多尔衮迈出他独揽朝纲的第一步。他下令停止由诸王、贝勒管理满族部务,而由辅政二王总理大政,豪格等满清诸王贝勒被夺了权,对多尔衮心怀不满。
按照吴应熊事先吩咐的,白广恩带人一把火烧了李自成在京师的军营,火光冲天,将那些患有鼠疫的尸体烧成了灰烬,其他地方的尸首,也都点火焚烧了,这样就避免了鼠疫的再次传染。
然后,白广恩的部队据守京城,坚持闭门不出战,并宣布效忠明太子朱慈烺。
历史的形势,就这样发生了惊天大逆转对吴三桂的关宁军越来越有利:而京城城内幸存的大明降官和老百姓,听说白广恩带兵复明,太子不久就要回紫禁城登基,都十分高兴,敲锣打鼓,纷纷将屋子里供奉的李自成牌位烧了。
至此,正如吴应熊所愿,李自成所有的退路都被他切断了吴应熊开始筹划下一步:让李自成的十万大军和满清主力厮杀。
这时,阿九公主听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前来征讨关宁军,也换了一身男儿装,手持梅花宝剑,来大帐中找吴应熊,说:“本公主要为父报仇,也要亲率一军去杀贼。”
礼亲王代善从中斡旋,济尔哈朗和豪格慑于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的兵力优势,也只有遵从。济尔哈朗和豪格等人的隐忍,并没能免除多尔衮对他们的打击和进一步夺权的野心。
这一次,满清从十岁到七十岁的男子,都被摄政王多尔衮征招入伍,连一向大军出征就留守盛京的镶蓝旗也带了出来,只留代善在盛京,可见多尔衮入主中原的决心之大。
吴应熊身边的满云龙哈哈大笑,说:“公主,打仗是男儿的事,你一个姑娘家,就不要凑热闹了。”
“你们休要小看人,我们家公主的剑法,可不比秦良玉差。”阿九公主身边的丫鬟香儿道。
吴应熊知道,明朝的女子,其实也是有女将军的,比如秦良玉,巾帼不让须眉,原来的大明总督李化龙命人打造一面银牌相赠,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他笑了笑,对阿九公主说:“公主,你的一片孝心,我很理解和支持,但现在大敌当前,除了斗勇,更重要的是斗智所谓一步赢,则可步步为营。李自成的十万贼军,就交给满清鞑子就可以了。贼人相杀,我们正好作壁上观。”
吴应熊知道,清军入关时主要是八旗军队,包括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再加上一些投降的明军和各地的地方团练,无论从人数和战斗力上,都要强于李自成的军队。并且清军的八旗军以骑兵为主,这在冷兵器时代是最为厉害的兵种,清军在装备上也非李自成的大顺军所能比,在入关之前清军就装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火器,所以,如果满清八旗对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必败。不过,搞定李自成容易,搞定满清也需要智取,必须要计划好怎么样对付多尔衮。
就在这时,多尔衮突然派二号汉奸洪承畴来昌平劝降吴三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