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不祥的预感
而且…恩荫出身必须经过考试,方可授官,你说…这不是为难人嘛!”
杨浩原以为纨绔们是争风吃醋落了下风,故而兴致不高。万万没想到,竟是和朝堂有关,和庆历新政有关。
担任参知政事后的第三个月,范仲淹终于发动了,一出手就是个大招,剑指恩荫。
大宋的选官制度是双轨并行,有科举取士,也有恩荫授官。
但凡在朝中担任高官,或是将门元勋,会得到朝廷推恩,家族子侄可以蒙荫为官。
沈放进门,没有任何犹豫,便叫上杨浩走向了右边的纨绔群中。
杨浩有些奇怪,厅中泾渭分明,左文右武的趋势很明显。沈家乃书香门第,宰辅之家,按理应去左边才对。
不过想起当初在陕州,沈放策马扬鞭,号称要行侠仗义的情形,杨浩也便释然了。
但见沈放一过去,一群将门纨绔、权贵子弟便围了上去,纷纷笑着打招呼,似乎很受欢迎。
“发生何事?你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莫不是绿袖小姐不舞了?”显然,沈放也发现了异常。
赵宋皇帝的本意大概是通过此举笼络大臣、将门,事实效果也不错,但时间一长弊端也就出来了。
大宋制度宽厚,官员子孙弟侄都在恩荫之列,很容易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局面。
曾有位官员担任学士,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出任京官的子侄竟然有二十人之多。
“你没听说吗?”
“听说什么?”沈放一脸茫然。
“今日是冬至大朝,范仲淹当殿奏请更改荫补法,官家金口准许。”
“荫补法?怎么个改法?”
有人解释道:“往后当朝官员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弟侄须年满二十方可恩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