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五章 东北的婚俗
其实,正宗的关东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一个环节就是闹洞房。闹洞房,是许多人热衷的。
但关东闹洞房的风俗还跟别处的有一些区别的:
东北闹洞房的起源,那是因为新媳妇进门,对自己要嫁的男人并不熟悉甚至不相识,没见过面。
在东北,女人要嫁谁,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要由父母做主,一般的时候,要嫁的人家在本村还好说,一个村的,从小一起长大,早就相识了。但如果不是一个村的,那可就惨了。婚姻父母做主,两个新人根本没有机会在入洞房前相识,只好在闹房时候,才能见面。
而在新婚之夜,两个从来没见过面的新人要睡在同一炕上,就算你再想那事儿,可能也会觉得不自在。闹洞房,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想通过这种大家的热热闹闹,让两位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同时,也有点现学现用的意味。
在关东,一般的乡下习俗女孩到了十六、七岁就要嫁出去的。尤其是现在,乱八地的时候,谁家还敢留着大姑娘呀,早嫁出去也放心了。刘桂花虽然已经嫁过人,但年龄并不大,才二十二岁。丈夫全家在刘家堡惨案中全都被小鬼子杀了,现在孤身一人。二十二岁,这在关东算大姑娘了,所以,猛子想,这一次宋锋回来,两个人就把婚事办了,让她去香港。
华厦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婚事风俗都不一样,在关东,婚事有自己的一套风俗。当然这些婚俗都是小鬼子没来时的一些老礼了,现在已经没人讲究这一套了。但猛子还是觉得应该在山上摆上几桌子,正好借这个机会,兄弟们热闹热闹。
铁刹山找媳妇的已经有那么十来对了,那些从刘家堡救出来的女人,还有一些原来王莺手下的女子队的人,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的有了自己的归宿,王莺曾经说过要给她们办一个象模象样的婚礼的,这一次,猛子想来一个一勺烩。
东北有东北的婚俗,谁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正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序,并延续到至今。
东北的婚礼,必需男方的家里举行。要是天气不冷,就在男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张桌子,当然没有桌子也不用怕,在关东,家里最多的就是木头板子。青砖一垒,两头一担就成了。为了儿子的婚事,一般的人家,早就在一年前,就开始养一口肥猪,猪长到二百来斤的时候,正好到了婚期,一杀,就成了招待前来坐席的亲朋好友的八盘子八碗了。
东北的婚礼最讲究的就是婚宴了。下厨的大师傅,都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做菜好手,头一天他就会带着徒弟过来,搭上七星灶,杀猪剁鸡,大锅小盆的,还有第二天需要做的一些菜品,都准备妥当。
而婚礼的席面叫做流水席,意思再明了不过了,就是人向流水一样,走了一波又来一波,当然了,这第一波,婆家贺喜的人是排不上号的,要先招待娘家人,等娘家的人吃完酒席,送走之后,那才排到婆家的亲朋好友了。
在东北的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就是“张罗”,也就是俗称的司仪。“张罗”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可以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新郎新娘好像木偶,“张罗”倒成了主角。“张罗”这个角色很重要,太严肃、太笨的,会把场面弄得沉闷、呆板,太喜剧、太滑稽,又会把场面弄得浅薄、低俗,“隆则隆矣,重却不重。”
“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时候,婚字中已包含了礼字。这却不妨碍结婚仪式仍可称为婚礼。但结婚仪式却不是从新郎新娘面对许多来宾才开始的。可以那么说,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直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接下来的一项,就是新郎新娘父母讲话。这话也不对。按照东北人的习俗,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是不能到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