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贺家村
你夸我家堆子高,我夸你家棒子大,没人会明着承认自己的收成好。
正所谓“别人家的庄稼,自己家的娃。“
“‘半截裤‘就’半截裤‘,非要给叫成’裤头‘、’裤衩子‘,那文化媳妇也不害臊?“
“老贺家大儿子,昨晚家里没大人,那羊要下羊娃哩,那小孙子直接抱了一床被子铺到了羊圈里。”
这老贺家是贺家村的大户。贺世良这一辈就有弟兄九个:贺世仁、贺世喜、贺世平、贺世忍、贺世恩,贺世良、贺世信、贺世柔、贺世节,遍布村里的南南北北。久儿爷爷弟兄两个。大爷是以前的教书先生,结识了许多朋友,还结拜了一个同是先生的刘氏兄弟。爷爷年轻时是个当兵的。就像很多老人都爱讲忆苦思甜的道理一样,爷爷们常常说起以前的苦日子。
孩子们有的一听就跑开了,有的坐得端端的,一本正经的认真样,可谁知能听进去几句?以至后来老人们一谈起往事,就有婶娘们立马打断了:“你们说得娃们耳朵都起茧子了!“从那以后,老人们就很少提起了。
最热闹的就是每年秋季收玉米的日子,家族大的优势一下子就体现了出来。
贺家村坐落在关中平原这片富饶祥和的土地上。素有中国“白菜心”的称誉,让这里的乡亲们辈辈相传,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这是一片人烟密集,人丁兴旺的土地。这里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子孙,也出了一位又一位历史名人。这里村与村相连,户与户相接,每个村子都是一个大的群体。而贺家村就是这些村落中名不见经传的一个。
贺家村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还有几户是上一辈、上上一辈逃难来的,有“河南担子”,“山东棒子”,还有一户让人不得不提说的安徽人。他们吃过人肉,说人肉是酸的……
农村的上空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农村的院子抬头就是天,农村的风总是吹得特别快。一道透风的墙又如何挡得住那边的耳?村东头刚刚发生的事,一眨眼的工夫咋就成了西头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谁家的猪早上又下了几只崽儿?
几家人搭伙在一起,看谁家哪块地的玉米成熟得早,就集体帮忙把那家的玉米先搞定了,再轮流去掰下一家的。大人们一人两行,小孩子一人一行;女人们负责掰,孩子们负责撑袋子,男人们负责往出扛。人手多的,还可以再装架子车里运回去。
说的说,笑的笑,没人怕累,没人闲热,更没人去在意被玉米叶子划伤的一道道口子。一派热闹喜乐的气氛。一上午的功夫,一大片地的玉米就都收完了。
不用说,时不时的,总会有双眼睛瞄向相邻的地里,顺便投去骄傲又怜悯的目光,偶尔也会迸出一两句安慰的话。那里绝对有一人,或者两人,在独自、独家地收着玉米。
玉米拉回来,倒在各自院子中间。
这就是农民辛苦了近半年的成绩。
谁家的狗跑到公路上被车撞死了?谁捡了条腿?
谁家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谁家的婆娘天天借钱买菜吃?
谁家的男人半夜拦车抢劫被抓了?
“老丁家的媳妇好像又生了个女子,这都是第三个了。唉,就没那儿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