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燃2003 > 第十一章 手机中的战斗机

第十一章 手机中的战斗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99年5月,在手机牌照申请无果的情况下,徐立华居然引入高卢鸡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萨基姆的技术和生产线,一口气生产了2万多台手机。

没钱的徐立华,写了一份寻呼机可行性报告,联合了几个同学,拉到了奉化地方政府的投资。

于是,有了波导。

1993年4月,波导的首款中文寻呼机,也是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寻呼机问世,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

到了1998年,波导已经卖出了100多万台中文寻呼机,在全国寻呼机市场已经排名第二。

可就在这年,徐立华注意到一个政策。

随着他的发言,大屏幕上的数据和图表逐渐变换,展现出波导自199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从BP机时代的辉煌,到手机市场的突破,波导在徐立华的带领下,一路过关斩将,成就了国产手机的传奇。

台下的中高层领导们交换着彼此的眼神,他们的表情中既有对波导过往成就的自豪,也有对明年发展的深思。

没法子,老大开个场后,就该他们一个个登台讲述明年所在部门的计划。

一些经历过波导从BP机向手机转型的老员工,脸上露出感慨的神色,他们对徐立华的领导力和波导的韧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原信产部和原计委当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手机生产商必须获得牌照许可,并规定在华的外资企业生产的手机必须有60%销往海外市场。

徐立华敏锐意识到,虽然当时手机的价格远高于寻呼机,可通讯更方便的手机早晚会取代寻呼机。

于是,徐立华当机立断,指挥波导开始转型研发手机。

不得不说,后来波导手机的发展和壮大,无不展现出徐立华的魄力和胆大。

为了拿到贷款,徐立华引入甬城电子信息集团,借国企身份从银行贷款2亿多,建立了厂房和生产线。

1991年,28岁的徐立华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鹏城一家传呼机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拥有一台BP机是许多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时主流的传呼机还是数字机,只能显示简单的字母和数字,人们得随身带一本密码本翻阅那些字母数字组合的含义。

带中文显示的传呼机虽然已经出现,可因为都是外资品牌,价格十分高昂,售价能到近万元一台。

徐立华从中嗅到商机:如果能研发一款国产中文寻呼机,那么这个市场将无比庞大。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