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消失的哥本哈根
而他又不想被陈慕武越落越远,所以思前想后,玻尔才想到了这么一种用电报发送论文的方式。
美其名曰是能够让哥本哈根和剑桥两地的学术交流更加方便,但真实意图,就是想要在第一时间就能获得陈慕武身边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勉强让这两个地方的物理学研究,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连玻尔这个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心人物,现在都持有这种态度,那似乎就基本上可以宣告,在上辈子很有名的“哥本哈根学派”,这辈子似乎将要不复存在,或者说连建立都不会建立,出现都不会出现了。
但玻尔心中的真实想法,没有对陈慕武讲出来。
陈慕武也就不知道,玻尔心中现在充满了对理论物理研究所前途的悲观想法,单纯地以为自己这个师哥确实是想找到一种能用电报发送物理学论文全文的方式。
甚至别说是未来了,就现在这个情况还不够明显吗?
自己最钟意的一个助手,还是目前德国中最天才的一个青年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他都已经被陈慕武迷得神魂颠倒,不光是去了剑桥大学之后一去不复返,就连离开剑桥回国过圣诞节和新年,1927年都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他还不肯再返回哥本哈根。
他又不像他的师兄泡利一样,在首都的柏林大学谋到了一个教授职位,回到德国妥妥就变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玻尔还在科莫会议上,全程都看到了海森堡和剑桥那个狄拉克,还有哥廷根大学的冯·诺依曼一起做的有关量子场论的那个宣讲,那三个年青人站在台上,在一起配合的很默契。
上述种种情况加到一起,玻尔总觉得海森堡再次回到哥本哈根跟着自己做研究这件事,似乎不太乐观。
然而,玻尔交给陈慕武的那几张纸,毕竟是他在短短几天的会议进程当中所想到的,还有很多不完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在陈慕武的眼中,这姑且只能算是一种TeX的雏形,离后世那种非常完善而且被广泛使用的LaTeX,更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玻尔教授,您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是我能看得出来,因为时间匆忙,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能做到最完美。
“不如这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基于您这几张纸,对这一套论文公式符号系统做些完善,争取能够让电报发送时更为简洁,但同时也更加严谨,不至于出现可能会引发歧义的错误,这样就能节省下不少因为出了差错再次利用电报进行沟通修改的时间。”
陈慕武是一心一意地觉得,现在在电报和莫尔斯密码的基础上,把LaTeX的基础版本给手搓出来没什么问题。
等他回到丹麦以后,估计就要着手尝试招收一个新助手,或者是在研究所的那帮学生里随便挑一个上来,帮自己写论文了。
理论物理研究所才辉煌了没几年,就被自己师弟陈慕武为首的剑桥帮给抄了过去,玻尔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当然比起个人的得失荣辱,玻尔这个人还是对物理学的热爱更多更深沉一些。
他也隐隐羡慕剑桥大学这帮年青人聚在一起研究物理学的这种美好氛围,也有些好奇他们是如何取得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是只靠陈慕武一个人,还是说大家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探讨。
可玻尔总不能说抛下哥本哈根的那一大摊子,再次返回剑桥加入陈慕武他们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