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二章 征讨(二合一)
司马道子对李徽的态度甚为意外。李徽如此干脆的表态,倒是令人疑惑。根据之前此人的脾性,要他帮忙,定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彭城广陵二郡便在上一次被他攫取到手。此番若是要他出兵相助,怎么可能不提出离谱的条件来?
徐州这几年发展迅速,粮草物资装备根本不是问题,李徽难道只是为了这么点蝇头小利便愿意帮忙?这绝无可能。
王绪的意思是,不必给李徽机会。这厮恐怕别有企图,一旦允许他出兵,他很可能以此名义大举兴师。这厮恐怕有意将手伸到淮南之地。以攻豫州之名,将广陵彭城以西的淮南之地尽数占据,届时赖着不走,岂非让他占了大便宜。
李徽已经拥有了徐州之地,若再任他扩张,将来更难处置。虽说有他相助能够更有把握的解决桓玄的问题,但留下来的后患也更大。王绪说,莫如蜿蜒拒绝他出兵的好意,只要他的态度是帮着朝廷的,不出兵便是最好的结果。
司马道子深以为然。再次命人送信给李徽,高度赞扬了他忠义为国的态度。但也表示,桓玄之事朝廷有能力处置,无须东府军出兵。东府军肩负守卫北地边镇的重任,燕国最近动作频频,东征西讨,好战之极。徐州不容有失,还请李徽守好边镇,以防燕国乘大晋内乱之际南下进攻。
……
三月,京城。
司马道子其实一直在筹谋出兵之事。正月底,当桓玄出兵襄阳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司马道子大怒,那时候,出兵便已经提上了议程。
只不过,许多人都认为,或许不必操之过急,要尽量的说服桓玄遵旨而行,不必即刻诉之兵戈。毕竟战端一开,结果难以预料。最好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桓玄悬崖勒马。
王绪也是这么认为的。王绪的建议是,再给桓玄下达甚至,阻止他的行为,给予严厉的警告,告知面临的后果。倘能让桓玄悬崖勒马,则可避免一场刀兵之灾。毕竟,朝廷的兵马实力未必能解决问题。而且,朝廷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包括徐州的李徽尚未给出明确的态度,倘若大军西进,京城空虚,李徽悍然起兵,那岂不是腹背受敌。
这些当然是场面话,真实意图便是不让李徽插一脚,掺和此次之事。只要李徽保持中立,那便已经达到目的。
李徽回信表达了遗憾之情,但同时也表示,东府军会严密监视北边之敌,不会给对方任何机会,请朝廷放心行事。
司马道子觉得颇有道理。特别是徐州李徽,就在京口之北,一江之隔。而且此人态度暧昧不明,不知道他到底会做出什么举动来。万一他乘虚而入,自己岂不是两面受敌。那是极为危险的事情。
于是,司马道子一面派人给桓玄传旨,要求他立刻停止进攻殷仲堪的行动。另一方面,派王绪和谢汪前往徐州见李徽,探明他的态度,要求李徽做出明确的表态。
桓玄那边,连续两道圣旨送达,桓玄充耳不闻。传旨之人说,桓玄倒是恭敬接旨,满口答应。但是他的行动却依然如故。在传达圣旨来回的二十多天里,他的兵马连续攻克了荆州数郡,将荆州一步步的掌控在手。这让司马道子极为怒不可遏。
不过,王绪和谢汪从徐州倒是带回了好消息。李徽在听取了王绪详尽的介绍西北的局势之后,当即表示,朝廷不能纵容桓玄的行为。对于危害大晋秩序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惩处。桓玄搅乱西北局面,拒不遵旨而为的行为决不可姑息。如果朝廷出兵,自己将全力支持。
李徽开出了条件,表示,如果会稽王需要自己出兵的话,东府军随时愿意出兵。不过,徐州兵马粮草装备不足,恐需要朝廷拨付粮草物资装备器械整备之后才能出动。否则劳师袭远,装备和粮草物资无法供应,恐怕帮不上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