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是得感谢他。那些窑洞有十多个呢,一个个又大又宽敞。他在那里清闲了没几年,吴三桂献了山海关,满人捡了个大便宜进关坐了天下。可是突然得了这么大的地面,满人的官员不够用了,于是在汉人里选拔人才。有人推荐了隐居在石窑沟的这位官员,皇帝派了钦差大臣来山里请他,他只好剃了头又当官去了。”
“当时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他归顺了清朝,也只能将头剃了。”
“这正是我要交代你的。野猪虽然凶,但不会主动咬人,而且见了人一般都会逃跑。遇见野猪离你很近时,千万不要打它,不然它绝不会饶你。你要时刻提防的是狗熊,那家伙是会主动追着咬人的。但是你只要有一杆虎叉在手,而且发现了它,它也只能乖乖溜走了。你要记住我的话,在山里要养成出门虎叉不离手的习惯,而且身边要有狗跟随。狗比人机灵,什么动静都能很快发现。”
“这对我太重要了,谢谢四爷的指点!”
四爷给烟袋锅里装上烟末点燃了,吸了一口说:“石窑沟一个大窑洞里有碾盘和石磨,碾米磨面不成问题。要做长远的打算,咱就要种上些地。五谷杂粮都种上些,饮食就不单调了。”
“四爷,如果野猪来糟蹋庄稼怎么办呢?”
“以前石窑沟野猪多,是因为有大片的庄稼吸引着它们。这些年那里不种庄稼了,估计野猪就没有那么多了。你把射箭的本事练好,经常射杀来附近的野猪,粮食的收成不会有大的问题。”
第10章
看到四爷沉思,志远说:“四爷,我杨叔已经为我做了比较长远的安排。”
四爷回过头说:“已经有了安排?是怎么个计划?”
“石窑沟您知道吧?”志远说,“杨叔和杨婶说,那里有现成的石窑洞可以居住。而且地方偏远,极少有人会去那里。”
四爷笑了:“我刚才心里想的就是石窑沟,是个非常理想的藏身之处。但去那里真的是路远不好走,最让人头疼的是翻过那道仙子岭。一条小路在山上盘来绕去,拐十几个大弯子才能上到山梁顶上,然后又没完没了地来回转着弯子下山,所以一般是没人去那里的。我所顾虑的,是你去了那里以后,和你联系起来不方便,给你送个东西也不容易。”
“在石头山上开挖窑洞,那可不容易。既然石窑沟那么偏远,人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功夫呢?”
“开挖石窑洞确实不容易,一般老百姓没有这个能力。听上辈老年人讲,明朝末年的时候,官员腐败加上连年天灾,各地百姓起义不断。关外满人也经常向大明王朝发起挑战,国家风雨飘摇。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皇帝竟听信谣言,把镇守边关的大将袁崇焕下了大牢。一位地方上的大官得了这消息,急忙向朝廷上书。说袁将军犹如国家的擎天玉柱,愿以全家性命担保袁将军无罪。但皇帝没有听他的,把袁将军残忍的杀害了。”
“后来事实证明袁崇焕将军确实被冤枉了。本来袁崇焕已开始逐步削弱满族人的势力,没有了袁崇焕,满族人又卷土重来了。”
“从袁崇焕这件事,上书朝廷的大官知道明朝没指望了。他借口身体有病辞了官,带领家眷家丁来到咱这山里,打算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他打听到了有李子沟这样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说的石窑沟。于是不辞辛苦亲自翻山越岭去察看,一看大为满意。听管家说在红沙石崖上可以开挖窑洞,他高兴极了,召集大批石匠动工开挖。仙子岭两边的盘山路,据说也是他修建的。”
“那我可得感谢他,是他留下了一个我今天可以藏身的地方。”
“杨叔说可以在两地之间,设一个约会的地点,问题是每次我得来回翻山越岭。我说我年轻,翻山越岭我不怕,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四爷,仙子岭真的非常高吗?”
“非常高,阴天看不见山顶。钻过云雾爬到山梁,头顶太阳高照,脚下白云翻滚。晴天在山腰之间,也经常有一朵朵的云彩飘来飘去。人们说,那是天上的神仙驾云来山上游玩。传说有人见过驾着彩云飞落到岭上的仙女,就把这道岭叫仙子岭了。”
“好美的风景,好动人的传说。我不怕山高路远,我喜欢去那里。”
四爷望着志远笑了,说:“你们读书的人,想法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可是话说回来,石窑沟虽然偏远背静,但那里真是个好地方。气候温暖环境好,地里种什么庄稼都长势喜人。唯一的缺点就是那里爱闹野猪,让人不得安生。特别是有几年野猪成了气候,成群结队的糟蹋庄稼,赶走一群又来一群。连续两年庄稼绝收,野猪还伤了人。没办法,人们哭哭啼啼离开了石窑沟。”
“四爷,既然那里野猪多,我去了会不会有危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