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

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但实际上,看看这个群体走出来的代表性人物,就不难发现:贤良方正,才是察举制真正能为汉家提供官员的关键渠道。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广野君郦食其举贤不避亲,举同母弟:郦商为将;

这个郦商,便是后来的汉开国元勋、初代曲周侯,也就是当代曲周侯郦寄的父亲。

——汉元年,相国酂侯萧何,举原楚执戟郎中韩信为大将;

这个韩信,正是后来助汉灭楚,名垂青史的淮阴侯、兵仙。

这些人及其后代,大都集中居住于长安城西北角,于东、西二市毗邻的孝里。

至于职务——大都是从四百石左右的地方县官开始,而后不久因种种原因罢官回家,住进了朝堂分配于孝里的房子,耕地为生。

余下不到一半,四百来号人,又有足足三百六十多人,是举‘力田’。

所谓力田,顾名思义:很会种田的人。

和举孝廉一样,举力田者,也同样是被地方官府出于舆论层面的考虑,而专门立的典型。

还有太宗皇帝元年,济南大儒伏生,举太常掌故晁错为《尚书》博士;

之后数年,中郎将袁盎,举骑郎张释之为谒者……

以上这些受举荐的人,最终的官方身份,都是‘举贤良方正’。

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他们后来的人生历程,其实就不难看出:能被察举制举为贤良方正的人,质量那都没说的。

不说是国士之才,也起码是能臣干吏,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几句有关自己的记载的人物。

只是不同于孝廉门举家搬来长安,再经短暂的官僚生涯后重归农民阶级——力田们在得到举荐后,大都成为了隶属原内史属衙,现大农的农稼官。

即便是在得到编制后,他们也依旧在发挥‘力田’的作用,指导、帮助百姓更好的种田,并以此推动汉室的农业发展。

余下的极小部分,满共不过三、四十号人,才是察举制真正的核心:举贤良方正。

何谓贤良方正?

字面意思,自然是因品性贤良、德行方正,而被立为典型的正面人物。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