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官酱园
他正是昨天和陈经理通电话的汪师傅,名叫汪寿泉。
史蒂芬周看着他们的弹幕,点头补充:“还有一位,五代十国时期的钱镠,他就是杭州人,后来建立了吴越国,也就是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这一带。”
摊位前,排队等候的食客开口调侃:“这是卖臭豆腐,还是上历史课啊?”
“美食历史,让你们吃得明明白白。”
史蒂芬周笑着解释了句,就把话题拉了回来,继续解释:“官酱园不光卖酱,也卖酿酒,也就是黄酒,还有醋,酱菜,豆豉这些产品,而且品质相当过硬。
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上,惟和酱园的五香豆豉就拿到了食品特等奖。
官府对官酱园是有食盐配给的,按照七石缸计算。
每一家按照一正,两副,三备的缸配给,六只缸为一个配给单位,每个单位每年配食盐560斤,一两也不多给。
清朝时期,杭州的官酱园有十二家,到了民国时期,也还剩八家,惟和酱园就是其中一家。”
听着史蒂芬周的解释,方玲听得入神。
她只知道惟和酱园是老字号,但却不知道背后还和古代的盐赋有关。
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官酱园通常都会讲究四看柱和六必。
四看柱就是店里的四大先生,大先生统管,二先生管账,三先生管现金,四先生管原料验收,各自分工,互相监督合作。
六必是酱业操作的六个基本要求,一是水泉必清,二是黍稻必齐,三是陶瓷必良,四是曲药必实,五是湛炽必结,六是火候必得。
BJ六必居很有名,这六必居的名字,就是取自于酱园的六必要求。”
食客队伍前方,法令纹深重的男人听着史蒂芬周的解释,眉头微皱,表情变得有些奇怪。
直播间里的观众也听得认真,一边听一边在弹幕区中聊着。
“古代盐可是硬通货,比金银都好用!”
“在古代,如果藏点金银珠宝到还好,但如果敢藏盐,那可是重罪!”
“藏盐没事儿,怕的是藏私盐,贩私盐是要掉脑袋的。”
“历史课上老师说过,很多农民起义的领袖不都是私盐贩子,王仙芝,黄巢,张士诚,都是私盐贩子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