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司马之心
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司马氏的势力得到了全面巩固,改朝换代已成定局,由此才有了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
任凭尘世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首阳山竹林依然保持了静谧,尽管这只是一份地理上的宁静。自司马师死后,邓义自请到首阳山守陵,偶尔来黄公酒垆饮酒,而大酒鬼刘伶也搬回了竹林,竟时常能在酒垆遇见,由此成为酒友。
雪上加霜的是,全怿兄长之子全辉、全仪刚好在此时因家庭矛盾投降了魏国。钟会向司马昭献计,利用全辉来招降寿春城中的全怿。钟会冒充全辉笔迹,写信告诉全怿道:“吴国朝廷恼怒全怿诸将不能击败包围寿春的敌兵,打算杀尽诸将家属,我们不得不跑出来归顺魏国。”全怿接信后深感失望,立即率领手下数千兵士出城投降。
全怿投降事件对寿春守将震撼极大。为了摆脱困境,文钦与诸葛诞商议,决定集中兵力,突破重围。这是一场恶战,双方各出全力,激战六昼夜,箭石如雨,死伤遍地,血流成河。诸葛诞等人最终未能冲出包围圈,被迫返回城中。
此刻由于城中没有粮食,不少人自己悄悄跑出城外投降。文钦为了节约粮食,建议让城中的北方人都出城投降,只留下他与东吴带来的援军坚守。诸葛诞不但不同意,还开始猜忌文钦用心不良。有一天,文钦去找诸葛诞商议军情,被诸葛诞亲手杀死。自古以来,动乱无一不是先祸起萧墙,外敌才得以乘隙而入。
文钦死时,其子文鸯、文虎正领兵在寿春城中巡查,听到父亲死讯,悲愤异常,立即想找诸葛诞报仇,但部下将士不愿意从命。二人知道留下必为诸葛诞所杀,只好翻墙出城投降。文鸯勇悍异常,曾经杀死无数魏兵,魏军将士坚决请求杀死文鸯、文虎兄弟。司马昭为了瓦解敌人军心,有意不计前嫌,任命文氏兄弟为将军,赐爵关内侯。
寿春守将得知与魏军有大仇的文鸯都可以得到重用后,果然斗志全无,甚至当司马昭来到城墙下查探时,城上守军都不愿意挽弓发箭。司马昭知道战机来临,果断下令攻城,守城卫士自行瓦解,根本就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寿春很快被攻陷。这场持续八个月的攻坚战最终以司马昭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司马昭听到风声后,派心腹贾充前去慰劳,借以窥测诸葛诞。贾充见了诸葛诞后,有意谈论时事,装作很随便的样子说:“洛中诸位贤达之人都希望实行禅让,您认为如何?”意思是曹魏应该让位给司马氏。
诸葛诞当即火冒三丈,怒声斥道:“你们贾家世代受到魏君的恩惠,你怎能想把社稷转送他人?要是真有谁胆敢在京师发动叛变,我就是拼了命也要去收拾他!”
贾充回到洛阳后,告诉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威信很高,深得士众之心。看样子,他必然要谋反。不如赶紧把他调到京师里来。”
司马昭担心调不动诸葛诞,反而会逼得他造反。贾充道:“早反祸小,迟反祸大!”
司马昭又想到著名相士朱建平在《原君书》中关于琅琊诸葛氏命运的预测,料想天意如此,诸葛诞无论如何都会犯上作乱,遂采纳了贾充的计策,请魏主曹髦下了一道诏书,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并召他往赴京师。诸葛诞得到诏书后十分恐惧,拒绝应召,并立即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
诸葛诞突围时被杀死。他麾下尚有数百亲兵,被俘后誓死不降。魏兵每杀一人,便问余者投不投降,而他们态度始终不变,直至最后全部杀尽。死前均高喊:“为诸葛公死,不恨!”颇有昔日田横五百壮士之风,给这场异常惨烈的战事更平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
东吴将士大多投降,只有吴将于诠道:“大丈夫受命于君主,带兵前来救人,既不能取胜,只能以死相报。”将盔甲脱下,冲入敌阵战死。
诸葛诞有一子二女。长子诸葛靓于起兵时被送至东吴当人质,在吴时官至右将军。次女嫁太傅王凌之子王广,早先因受王凌案牵连被杀。长女嫁司马昭之弟司马伷,按旧律法,诸葛氏亦该株连处死,但因为已有毌丘芝前例,出嫁之女不再受牵连,是以诸葛氏得以保全,先后为司马伷生下司马觐、司马澹、司马繇三子。
司马昭与诸葛诞对峙之时,除了眼前的危机,东南面牵动了东吴的精锐,西南面则引发了蜀汉姜维的蠢蠢欲动,但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东吴更是在增援行动中惨败而归,可见魏之实力已经远远在两国之上,蜀汉、东吴的覆灭已经成为不可扭转之势,天下一统的日子即将来到。
平定诸葛诞之役也是司马昭一生中最重大最关键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其过人的谋略。更重要的是,他走出了怪圈。高平陵事变后,魏国先后发生三次兵变——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及诸葛诞之叛,因主谋均为淮南军镇统帅,故称“淮南三叛”。王凌叛乱为司马懿所平,然司马懿本人不久即病逝,传闻死于王凌索命。毌丘俭文钦之叛为司马师讨平,司马师亦因伤重而死于军中。司马昭亲自引军讨伐诸葛诞时,亦有传闻称他本人将死于此役。但事实是,司马昭以雄才成务,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自是天下畏威怀德。
为了避免出现昔日毌丘俭腹背受敌的局面,诸葛诞又派长史吴纲带着幼子诸葛靓到吴国,向吴王称臣求救。吴纲到了吴国说明来意,吴人大喜,当即派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领兵三万人,与之前投降东吴的文钦一起去增援诸葛诞。
司马昭也不敢怠慢,不仅召集了二十六万军队,亲自领军出征,还挟持了魏帝曹髦和郭太后共同前去讨伐诸葛诞。
全怿、文钦等率领的东吴援军到达时,司马昭大军已经围住了诸葛诞所在的寿春。全怿等利用山势,好不容易突围进入城中,与诸葛诞会合。司马昭也不立即攻城,只下令大挖工事,坚守壁垒,在寿春外合围成两层包围圈,预备长期围困。文钦等人多次突围,均未能冲出包围圈。
而东吴方面朱异率领的另一支援兵前来解围时又被打败,物资粮草全部被烧。朱异率领残部一边吃着葛叶,一边逃回吴国大将军孙驻扎的镬里<a id="ch3-back" href="#ch3"><sup>[3]</sup></a>。孙年轻傲慢,不懂军事,命令朱异出军死战。朱异以士卒缺乏粮食为由,不肯听从。孙竟然下令处死了朱异,之后也不管寿春东吴将士的死活,自己领兵回了东吴。他不但没有成功拯救诸葛诞,却将名将朱异杀死,令许多人愤恨不平。而东吴此时内政不稳,也没有更多精力再组织大军增援寿春。
困守在寿春的诸葛诞等人苦等援兵不至,日子更加难过。由于粮食不够,诸葛诞这边的将领蒋班、焦彝开始怀疑东吴不过是要坐等成败,力劝诸葛诞不要再指望东吴援兵,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突围出去。文钦、全怿等东吴将领知道了很是生气,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诸葛诞同居死地,却还要被蒋班、焦彝怀疑诚意。诸葛诞为了安抚东吴将领,故意说杀掉蒋班、焦彝,二人恐惧下,出城投降了司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