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诡异的咬痕
2.威逼行为
丁局长重新燃起希望,他说:“快说。”
一名男子在家中被人捅刺20多刀而死亡。法医对现场进行勘查的时候,发现死者家里非常整洁,并没有被翻动的痕迹,开始整个专案组都认为死者是被人寻仇刺死,调查的目标主要集中在那些和死者有仇的人。但是法医在进行尸表检验的时候,发现死者的颈部有几条平行的浅表划痕,法医认为这是凶手用刀抵住死者颈部,对其威逼时候留下的损伤,所以凶手存在威逼行为。如果是寻仇,没必要实施威逼行为,所以法医认为这是一起侵财案件,凶手威逼死者的目的就是让其说出藏匿钱财的位置。案件性质更改为侵财杀人后,专案组及时调整侦查方向,于是很快破了案。
王小美咳嗽了一声,打破了沉寂,她说:“我们今天对尸体也进行了复检,并且同样有重大发现。”专案组气氛被王鹏和王小美弄得跌宕起伏。
3.发泄行为和欲望行为
犯罪过程中,有很多种行为,不同的行为反映出凶手不同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也给侦查人员提供了侦查方向。林林总总的犯罪行为,若是想完全概括起来,确实不易;而要通过现场情况、尸体损伤来识别出凶手的行为究竟属于哪一种行为,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有一些行为,造成的损伤很相近,这就需要法医明察秋毫了。
王小美摇摇头,说:“现场勘查发现了来自凶手的足迹,这个足迹虽然多,但是模糊不清,我们技术部门分析鞋码可能是39码到40码左右。脚掌较宽,应该是男式运动鞋。根据这几点,我们认为,凶手应该是男性,可能是老人,也可能是未成年人。这两种群体,体力较差,可能会出现被被害人约束、制服的可能性。”
究竟如何来判断犯罪行为,老秦也还在学习当中,在自认为学成之前,老秦没法给大家系统解说。这篇的主要内容,老秦会用一些小案例来阐述几种常见的犯罪行为以及行为分析给整案侦破带来的重要作用。各种行为的名称,来源于闵建雄老师的总结。
“凶手是女人吗?”黄支队直接做出了犯罪分子刻画。
1.约束行为
整个专案组沉寂下来,刚刚摸上来的线索啪的一声断了。
很多残忍的命案现场,都可以发现欲望行为和发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直接提示凶手的心理状态。
王小美嘀咕了一句:“他倒是无所谓,可是害死了一条人命。”
一个美丽的女人被人杀死,没有遭受性侵,主要的损伤都集中在面部。因为凶手的反复砍击,导致死者的容貌完全损毁。这种发泄行为,提示了凶手是对死者的面容产生了仇恨,所以才会反复砍击她的面部。经过对具备这种心理特征的人的调查,最终发现凶手是死者的闺蜜,因为闺蜜的男友总是会迷恋上死者,所以闺蜜因妒成恨,于是杀人、毁容。
结合现场重建情况,我们分析在案发当时,很有可能凶手在搏斗中处于劣势,甚至处于被控制的形势,所以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咬了石倩倩。”
在很多案例中,都会有这种行为的出现。有可能是凶手按压被害人四肢,也有可能是用绳索进行捆绑。
“咬痕?”专案组里开始议论纷纷。王小美接着说:“我们认为这种咬痕是一种防卫性损伤,换句话说,
一个老人晚上在家门口的板车上边睡觉边看守粮食,被人杀死。经过法医检验,发现死者是被人用锤头打击头顶部导致颅脑损伤而死亡;同时,法医发现死者的双肘部都有皮下出血,后背有挤压形成的肌肉内出血。这就说明凶手同时按压住死者双手,并且压在死者的身上对死者进行约束,同时用锤子打击死者头部。那么这个动作是一个人不能完成的,说明作案人数至少有两个人。
王小美说:“尸体受到冷冻影响,部分损伤显现出来。石倩倩的右侧上臂外侧和左侧肩部有两处椭圆形皮肤挫伤,我们认定这是咬痕,隔着衣服的咬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