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吉拉捉人”和“我是贾米拉啊!”
《奥特曼》结束了。接下来是什么呢?我注视着荧屏。
这个节目可以说是怪兽题材作品的始祖。它那值得纪念的第一集名叫《打倒哥美斯!》。故事讲的是矿坑里出现了古代怪兽,四处撒野,在一片混乱当中,一名戴眼镜的有为青年将同一时期挖掘出来的利特拉的蛋孵化,让两只怪兽打起来。
画面里出现了“奥特队长”这几个字,随后是一个头上套着奇怪头盔的大叔,带着一个廉价机器人和怪异的小弟,和做工粗糙的布偶对战的场面。他们身后的背景和微缩模型,让人想起了以前国外的一部电视剧《迷失太空》。
我在谈论《奥特Q》呢。这是圆谷工作室于一九六六年出品的特效电视电影,和“奥特C(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诞生的词汇。当时的体操难易度分级仅为A、B、C 三级。“奥特C”指超越了C难度的体操动作。)”没有关系,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据说“奥特C”这一命名的灵感就源自这里。
第二天去学校,朋友们都沉默了。M山光是听到“奥特”这两个字就露出了哭笑不得的神情。
还有很多值得同情的怪兽。住在雪山里的乌其实并没那么坏,而亡灵怪兽辛勃则是个明明想回怪兽墓场却回不去的可怜家伙。
它的故事也十分精彩,毫无冗长拖沓,一个接一个明快地展开。看第一眼时似乎觉得它只是追求娱乐效果,但其实对破坏大自然和科学万能主义的批判态度坚定地贯串作品始终。
让我们潸然落泪的,是原本身为人类的贾米拉。他曾是一名宇航员,迷失方向后到达的行星环境令他的身体产生了变化,不得不带着一副怪模样回到地球(第二十三集《我的故乡是地球》)。他被奥特曼打的时候看上去很痛,连我都不禁对着荧幕自言自语道:“就饶了他吧。”我想,应该很多人都知道那种玩法——将头从毛衣或圆领衫的领口里伸出来说:“我是贾米拉啊!”
我觉得,这段对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奥特Q》的伟大之处,即《奥特Q》是一部与剧场版怪兽电影相比毫不逊色的作品。首先,虽然它只是一个短短三十分钟的电视节目,但在特技特效方面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偷工减料之处。《五郎和哥罗》(第二集)、《猛犸之花》(第四集)、《嘎啦蛋》(第十三集)等甚至比某些蹩脚的特效电影更具魄力。
不过,每周都有全新的怪兽登场似乎十分困难,所以也时常有似乎曾经见过的怪兽被装扮一番后重新登场的情况。常常有仅换个头就作为新怪兽出场的,仅换个名字就再次出现的情况也偶尔能看到。小怪兽匹咕蒙就是《奥特Q》里的嘎啦蒙,这已众所周知,同样来自《奥特Q》的贝吉拉装了对翅膀之后就成了强德拉。有意思的是,其实哥斯拉也在《奥特曼》里登场了。第十集《神秘的恐龙基地》里,它装上了伞蜥蜴般的领圈,用吉拉斯这个名字同奥特曼决斗。
利特拉利亚的简称是利特拉,哥美斯特乌斯的简称是哥美斯。这样说又如何呢?知道的人应该还是不多吧。
“没事的。要不了多久肯定还会出现和奥特曼一样帅气的角色。”我们互相鼓舞,执着地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那一天真的来了。
如果有人知道我在说什么,那真的是很厉害,或者说是有点怪。大多数人应该会抱怨道“什么玩意儿”吧。
赛文•奥特曼登上了舞台。
香茅强酸是什么呢?是利特拉利亚吐出的溶解液的名字。那利特拉利亚又是什么呢?是介于鸟类和爬虫类之间的生物,而且是冷血动物。它有一个劲敌叫哥美斯特乌斯,也是冷血动物,但不知为什么竟然属于哺乳类。
“而且还是免费的呢。”M山又补充了一句。这也是令人欣喜的重要因素,我们夸张地点着头。
如此这般在每个星期天邀请我们前往神奇世界的《奥特曼》,终于要迎来终结的一刻了。虽然可惜,但也无可奈何,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心情。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比起惋惜,我们更期待下星期开始播出什么。无论在什么年代,孩子都有着冷酷的一面。
“哈哈,真开心。下星期还有《奥特Q》呢。好开心呀,还能继续看。”我的朋友M山煞有介事地说道。其他人也忘我地点着头。想看怪兽电影的新作,必须要等半年左右。但从现在开始,只要等到周日晚上七点,每星期都可以见到新怪兽。
最后一集带来的结局令人震惊,奥特曼败在恶魔般的怪兽绝顿手下,而绝顿竟然被一无是处的科学特别搜查队给干掉了。我咀嚼回味着最后一集带来的感动,同时也佩服着做到了自圆其说的故事情节:“原来如此,这样一来,就算奥特曼不在了,地球也会平安无事的。”
当时还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我,一下子就为之着迷了。到学校才发现,不光是我,所有朋友都陷入了兴奋状态。我们很快便开始画起哥美斯和利特拉战斗的画面,互相传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