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关键是我们没想去坚决执法。”
“怎么不想?你不是很想吗?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权三令五申,下通知,定法令,报纸上天天登文章,不也是想吗?”
“光想不行,现在关键是没去做。”
李向南揶揄地笑了:“你这‘关键’可不少层次。可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做的事,却没有实实在在去做,或者是做了也一直没真正做到,是什么深刻的原因牵制着我们呢?”
庄文伊扶了一下眼镜,想了想:“我们应该从整个经济、政治的情况来估计,或者说,应该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来分析。”
“你开上车吧,”李向南对司机说道“和他们一块到县公安局,自首去。”
几个人一下子有些惶恐了,告饶道:“我们以后不了。”
“以后是以后。以前的能不管吗?要是砍了人,说上一句以后不了,就没事了?”
几个农民相互看看,有些冤屈地分辩道:“也不光我们几个人砍过树啊。”
“你们不要管别人,管好自己。主动去公安局把自己违法砍树的事,前前后后交待清楚,争取从宽处理。”李向南严肃地说,停了一下,他把口气放温和些“你们可以说是我让你们去的。也可以说是你们自己主动去的,好不好?”他把目光移到那个额角有疤的青年农民脸上“你要愿意减轻一点罪,”他回头指了指布告牌上的大字报“这会儿去把它撕下来。刚贴上,还没人看见,自己撕了就算了。好不好?”
“对。这样咱俩才越来越有共同语言啰。”李向南笑道。
“这一路,我在被你的思想同化呢。”庄文伊也乐了。
山路一转,一幅触目惊心的野蛮景象展开在眼前。
这是国营林场被砍伐一空的一大片山林。满山遍野都是高低不一的树桩,有的树桩竟齐胸高。刘貌拿出钢卷尺量了一下,一米三。李向南看了看刘貌手中的尺子,脸色阴沉。到处是劈下来的树杈树皮,横七竖八地堆着,还有劈下的长达五六米的树端。想必当初砍伐者们是就地砍伐,就地加工,在枝杈堆中还有几个加工木料用的木架被遗弃在这儿。废木屑满山遍野,有的竟然长一米多。细木屑和锯末则在脚下厚厚一层,饱吸着水分,踏着湿软软的。没被雨冲平的深陷的车辙印,平车的,马车的,汽车的,积着一道道雨水。有的水洼里汪着马粪黄汤。刘貌从车辙印的泥泞里捡起一盏被压扁的马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显然记录着这里曾有过的灯火憧憧、人喧马嘶的通宵砍伐。
李向南在县委常委们前面跨过挡路的遍地枝杈向前走着。愤怒过限,就转为冷静。这一片林场是他来古陵前就已被哄砍完的,哄砍一开始,省报就登了读者来信,但由于县委和林业局的相互推诿,直到最后砍光也... -->>
青年农民连忙点着头跑去撕大字报。
刘貌找了个适当的角度又拍了一张照。正好把布告牌和满载树木的卡车都照上了。刚才是森林法上贴着“砍伐委员会”的“警告”现在是森林法下明目张胆地驶过着满载乱砍滥伐树木的大卡车。这两个景象说明的问题太尖锐了。他连刊发这两张照片的短文题目都想好了:“森林法下开过的卡车”
那个姑娘看到刘貌拍照,一下醒悟过来,她刚才一直饶有兴趣地看着年轻的县委书记处理问题,入了神。这个李向南还真像那么回事,一板一眼的很有分寸,可是她却忘了照相。看见刘貌照完相,她犹豫了一下,她不愿跟在别人后头。看到司机已经上了车,发动了马达,她才连忙从挎包里拿出相机,而且发现自己只能站在刘貌刚才照相的位置上才能把布告牌和卡车都完整地照下来。她想躲过别人选用的角度,但左右躲不过,只能这样了。显然,人家和自己的取景构图是一样的。她和刘貌又很有意思地相互看了一下,笑了笑,走到前面去了。
“我们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看着开走的卡车,庄文伊又慷慨激烈地议论道“有法不执,还是等于没有。现在,关键是坚决执法。”
“可你说的‘关键’,怎么才能做到呢?”李向南一边走一边对庄文伊说“如是做不到,那‘关键’还不是停留在一句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