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高良杰沉默不语。
没人回答。敲门声却越来越急,还听见抖抖地摸索门环的哗楞楞声响。这在山区深夜显得格外清脆震耳。满窑洞的人都感到蹊跷,在黑暗中相互交换着警怵的目光。高良杰伸手摸着放在炕边的手电,摁亮了,和在枕头上抬起头的妻子会意地交换了一下目光。照了一下枕头下压的手表,才三点多,窗外一片漆黑。深夜的山风在呜呜地刮着。他灭了手电,在暗黑中站起来,顺手摘下墙上挂的半自动步枪,轻轻磕上了刺刀。这一两年来,他总有些不安全感,夜黑走路总要带上枪。特别是前几天,他刚分到家的五只羊夜里被人从院里偷走后,他更警惕了。
“禁止乱砍滥伐不是有政策规定吗?”
“谁?”高良杰转过头连问几声。
“现在很多政策就是相互矛盾的。”
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怪异的脚步声。接着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小良子,”他叫着高良杰的小名,挣扎着从椅子上往起站,“你快去管,他们要砍凤凰岭!”他哆嗦着粗声瓮气地说出了第一句话。
一经高良杰分派,大队干部们都毫无二话,把筷子和空碗一合,一手拿着,纷纷站起来各自回家放碗,准备立刻下山奔各小队去。这种一声号令,说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雷厉风行,让高良杰感到一丝痛快和满足。但正是这一丝满足让他更痛楚地感到现在正在失去的一切。他站起来,转身回到家里,放下饭碗就准备往外走。
闷大爷两眼直愣着,被喂了几口水,才醒过神。借着手电的光亮他看见了周围的人。
“砍树闹事能制止住吗?”淑芬问。她正在灶边洗锅刷碗,准备下山,她在大队保健站当卫生员。八岁的女儿芳芳正在扫地。
闷大爷对高良杰有救命之恩。三十八年前,一个寒冬大雪天,闷大爷从山沟沟口的雪地上拾回一个冻僵的婴儿,抱回来用怀暖醒了,然后提上自己仅有的几升老玉米,抱着他送回了三天没揭开锅的婴孩的父母家,这个婴孩就是现在的高良杰。
淑芬吃惊地看着他。她没想过这一层,也没听他说过这一层。高良杰正皱着眉看着墙上挂的那几个学大寨的奖状镜框。他伸手把它们一个一个都摘了下来。
高良杰低下头狠狠抽着烟,暗红的火光照亮了他那眉头紧蹙的脸,腮帮子掠过几丝搐动。他感到了左边那只下垂的空袖,心中涌起一丝悲凉。要说情绪,他远比一些人更强烈。照他看来,中国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乱子,但这样的话他从来不露。他的心埋得很深。在部队多年搞的就是政工,回到地方,又被借用在县里搞了几年专案工作,后来是自动要求回村里领着学大寨。他没有说怪话的习惯,那除了自找倒霉,不解决任何问题。他的方法,一条是沉默;还有一条,就是静观其变。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物极必反。他抬起头微蹙着眉看着大家,说道:“中国的事要有耐心。”他的目光和声音很含蓄。
“摘那干什么?”淑芬一下明白了他出于谨慎的考虑,她砰砰哐哐摞着碗,理直气壮地说道,“怕什么?那是历史!谁没历史?”
“为了凤凰岭,寒冬腊月你领着开山炸石头,把胳膊赔了,命也差点贴上,拚死拚活苦干多少年,现在一风吹,你就气顺?”
“别人不一定这么看。”
“难说。”高良杰停住步,看了妻子一眼,答道。
“怎么了,大爷?”他赶忙撂下枪,蹲身扶起口吐白沫、嘴角流血的老人。淑芬闻声也立刻披衣下炕同他一起搀扶。众人也围拢上来。
“怎么难说?闷大爷那儿千万别出事。”淑芬停住手。
门一打开,一个人一头跌进来。他和众人一惊,再一照手电,是闷大爷。
“现在不比过去,不能靠硬性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