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这时,连长接过战士们递过来的东西,向小女孩儿递去。
连长的手刚要接近小女孩儿伸长的手,列车加速,这时,那小女孩儿也真有些跑不动了,脚下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因此,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又拉开了。连长只得一手紧拽住门框,一边尽量向外探出身去。于是,他的大手又渐渐接近那只小手了。但就在快要触碰到那只小手的瞬间,列车的速度又加快了。这时,小女孩儿已经累得不行了,奔跑中打了个趔趄,差一点摔倒。
小女孩儿越跑越慢,列车越走越快。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小女孩儿无奈地、绝望地哭喊着:“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连长只得把手里的东西往车下扔去。冯宁也急了,用力一扯,把绳结扯断,摘下那个小米粉袋,向车外扔去。玉米饼和饼干落到离小女孩儿不远的地方。而那一小袋炒米粉在空中被风一吹,便纷纷扬扬地飘洒开来。小女孩儿捡起玉米饼和饼干,把它们紧紧抱在怀里,满脸是泪地对着远去的列车不停地鞠着躬,嘴里不住地念叨着:“谢谢解放军叔叔……谢谢解放军叔叔……”
连长最后一次用力关上车厢门后,车厢里一下暗了下来,也安静了下来。谁都不敢出声,因为刚才一而再地没执行连长关上车厢门的命令,大伙儿都呆呆地在等着挨连长的训斥。但过了好大一会儿,他们看到靠着车厢壁站立着的连长,突然垂下头,眼角处也湿润了,并止不住地滚出两颗硕大的泪珠来……
军列到下一个停靠站时,团长立即把冯宁叫到自己跟前。在问清了上一回为什么没有按时到团部来谈话的原因后,团长稍稍平静了些,然后不紧不慢地问:“当兵五年了?”
值勤参谋嘴上的哨子吹响了,紧接着火车头那边也拉响了汽笛。大约有十几秒钟的时间,悠长尖厉的哨音和粗犷凌厉的汽笛声啮合在一起,好似一股凛冽的强风摧枯拉朽般掠过荒原。士兵们纷纷上车。车轮缓缓转动时,那些乞讨的孩子和老人马上向车厢跟前围去,并且跟着移动的车厢跑了起来。不管讨到食物,还是没有讨到食物的,都伸出他们瘦弱和肮脏的手。有的孩子则使劲儿敲打着车厢板,大声叫喊:“解放军叔叔,再给点吃的吧……”
一些士兵围在虚开着的车门前,心情复杂地注视着那些拼命跟着列车在跑的孩子和老人。
连长大声吆喝了一声:“关上车厢门!”
但没人执行这命令。
连长拔高了声音,再次喊叫了一声:“列车在行进,关上车厢门,听到没有?”
冯宁点点头,并且补充道:“五年零八个月还缺两天。两千零六十六天。”
团长冷笑着挖苦道:“真是度日如年哪!”
冯宁忙立正道:“没有!”
虽然有人离开了门前的那块地方,但仍然没有人去关门。
连长气冲冲地走了过来,用力关上了门。但突然间,他愣了一下。在关门的一刹那,他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但又不确定。他呆了一下,赶紧转身去重新打开车厢门。他向车下看去。孩子和老人仍然在奋力追着列车。但这支“奔跑的队伍”显然已经在分化了。年龄太小的、太老的、体力太弱的,已经跟不上列车逐渐加快的速度,而落在了后头,有些则已经清醒过来,明白这么傻跑,并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也就放慢了脚步;但仍有一些孩子“倔强”地追着。不一会儿,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都跑不动了,一个个蹲在站台上或路轨旁,喘着大气。最后只剩下一个女孩儿,还在跑着。她就是刚才站在那个老大爷身旁的那个长得特别文静和清秀的女孩儿。因为不好意思跟年龄比她小的孩子争,她一直也没讨到吃的。眼看军车要走了,她真正着急起来。
“丫头,别跑了……危险……”连长冲着车外叫道。
女孩儿流着泪,乞求着:“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我奶奶……我奶奶……饿……”
连长本能地掏了一下自己的口袋。口袋是空的。他忙回头冲着车厢里吼了一声:“谁还有吃的?”车厢里的战士一时没反应过来,都愣了一下。连长再喊了一声:“都聋了?谁还有吃的?快!”战士们这才反应过来,赶紧翻找。有人递过来个玉米饼。有人递过来一小包饼干。冯宁再一次想起自己腰间的那一小袋炒米粉。但解了一会儿,还是没解开那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