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宋梓南刚走出小旅馆。一辆满是泥水的上海牌轿车行驶了过来,驶到小旅馆门前停下了。从车里走出两个中年人,目不旁视地急忙向小旅馆里走去。一开始,宋梓南也没在意他们,只以为他们是来住店的,继续向电影院方向走去。忽然间,他停住了脚步,问那个机关工作人员:“刚才那车上下来的两个人,是谁呀?好像挺眼熟的。”
那个工作人员带着歉意地说:“我……没在意……”
宋梓南放下电话,稍稍地坐了一会儿,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这才起身钻出帐子,下床去洗漱。当他转身去拿洗漱用具时,却意外发现在存放牙具的凳子上,有人送来一个用旧报纸包起来的长方形的东西。他拆开旧报纸,里边是四本很厚的书。一本是康芒斯写的《制度经济学》(上、下集),另一本是林德·布洛姆写的《政治与市场》(上、下集),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属于汉译名著系列中的经典作品。他饶有兴趣地翻看了一下书的内容,又翻找送书人的姓名,或者还会留下什么“赠言”,但书里既找不到书主人的姓名,也没发现夹有任何纸条和类似的赠言。宋梓南疑惑了,便冲着门外大吼了一声:“嗨!嗨!”
这时,恰好机关的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外头洗漱,嘴上都是牙膏泡沫,忙不迭地跑进房间来问:“宋书记,有事吗?”
宋梓南问:“马秘书呢?”
那个工作人员一边慌忙地擦去嘴上的牙膏沫,一边答道:“您不是派他回广州去了吗?”
宋梓南这才想起,昨天他让小马回广州办事去了,便问:“哦……这几本书是谁搁在我床头的?”
凌晨时分,宋梓南床头那部老式电话机突然响了起来。从睡梦中惊醒的宋梓南本能地抓起电话机。电话是从北京打来的。打电话的是叶剑英:“深圳?宋梓南同志吗?”
几秒钟前还有一点睡意惺忪的宋梓南,听出电话里是叶帅的声音,立即彻底惊醒了,忙坐正了答道:“是的……是的,是我。叶帅,您好。”
叶剑英:“还没休息?”
宋梓南忙答道:“一直在等您的电话。不过,刚眯了一会儿……”
叶剑英笑道:“很抱歉啊,把你吵醒了。”
那个工作人员一时不明所以地问:“书?不知道啊?”
宋梓南不再问了,把那两套书往书架下边一扔,赶紧也去洗漱了。
八点四十五分光景,被招来参加全市干部大会的同志,陆陆续续走进了镇上那个老电影院。个别人还戴着蛤蟆镜。一进场,便有市委工作人员走到他们身旁,弯下腰,轻轻地劝说。那些同志便立即摘去蛤蟆镜。还有个别穿着花衬衣的同志,便被劝说到卫生间去换衣服。
宋梓南稀里哗啦地喝了一碗稀饭,机关的一个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宋书记,可以去会场了。”
宋梓南立即一口把碗里剩下的稀饭全喝了,撂下碗筷,擦抹了一下嘴,又看了看那两套书,匆匆向外走去。那个工作人员随即替他把茶杯和公文包拿上,也跟随着向外走去。
宋梓南忙说道:“没有没有。是我们深圳的事情让叶帅牵肠挂肚了,不得好好休息。”
叶剑英问:“秘书告诉我,你要找我?”
宋梓南答道:“关于那个我们正在起草的特区条例,已经改了十三稿,也请陈云同志审阅了。我们听说,有关方面有的同志认为,深圳特区条例是地方法规,不应该,也不能够由全国人大来讨论通过。可是恕我直言,深圳特区不仅仅属于广东省啊,建立这个特区,是中央下的决心,它是中国的一个特区。由全国人大来讨论通过并对外颁布它的条例,是名正言顺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深圳特区的实质,也才能向全世界明示我们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意图。首长,您觉得呢?”
叶剑英笑了笑:“知道了。”
一直以来都十分支持特区建设工作的叶帅没当场表示一个明确的态度,这让宋梓南多少有一点失望。中国要建立经济特区,欢迎外商来投资,并承诺确保外商外资的利益,这消息传开以后,全世界都引起震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虑:发达国家的商人并不相信任何人的口头承诺,更不相信你所谓的“文件”“社论”,他们只相信法律。因此,尽快出台一部深圳特区条例,把各种相关的规定和承诺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对坚定外商对深圳的信心可以说是关键性的。宋梓南他们希望这部条例由全国人大来审议讨论通过。这样,这部条例就具有了国家法的身份和地位,也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建立深圳特区是中国的一种国家行为。这一点,对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深圳投资,更加坚定他们对深圳发展的信心,都会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报告打上去以后,上头有些部门的同志死咬住深圳特区隶属广东省这一点,认为这部特区条例因此也只能是一部“地方法规”,只能由省人大来审议通过并颁布。他们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一部“地方法规”由全国人大来审议通过并颁布,这一次也不能破例。他们说,为了维护国家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必须严格按相关规定办。绝不能有半点越规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宋梓南想到了叶帅,他是全国人大的委员长。他希望叶帅能来过问一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