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周密轻轻地叹了口气道:“你真有趣,在这儿跟我做经济理论分析。但你要知道,当时这每天100个粽子,在我一生打下的却是一个怎样沉重而又伤痛的烙印?到什么时候,我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我妈和我妹妹在灯下埋头包粽子的模样,她们那被水浸泡得发白浮肿了的双手……她们用牙齿咬粽绳时,嘴唇被粽绳勒红了的样子……”
丁洁看了看照片,又看看窗外的景色,猜道:“好像……应该就是这一带吧?”
丁洁难堪地忙说:“对不起……”
丁洁说:“家庭小作坊?”
周密笑笑说:“用现在的术语说,就是替这个食堂搞来料加工。他们发给我们原料:米、红豆、粽叶等,我们包成粽子,煮熟了,第二天给他们送去……”
周密点点头:“对,可以这么说吧。专搞来料加工的家庭小作坊。”
丁洁十分好奇:“给他们送粽子?为什么?”
“您还别说,这种作坊形式,还挺适合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的,真不失为一种组织闲散劳力生产自救的可行方式。周老师,您说对不?”
周密笑了:“当然不会再有了。那是60年代的饭馆名称。现在当然不会再有这样的餐馆、饭店把自己叫作食堂了。告诉你吧,这个照片上的‘和平食堂’,就是这家西餐馆。高中三年,我每天都给这家食堂送100个红豆粽子,从这里领取八毛钱的佣金。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刮风下雨、天冷天热、星期节假,从不耽误。三年里只中止过三天,那就是高考的三天。”
周密默默一笑,却没有马上回答。
丁洁想了想,说道:“附近好像没有叫‘和平食堂’的饭馆……”
丁洁调皮地一笑:“我说错了,经济学老师?”
周密又问:“照片上的这家小饭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