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当官当副 2
她的情绪一下子上来了,当即在电话里抱怨,说再怎么有钱有权有势,最多也只能欺负人,不能去欺负鬼。这么颠倒黑白,老家人不服,她听了也非常不服。
刘克服说:“即使不是全村,哪怕只有几个人,情绪也该注意。”
主任表示明白。
那天也巧,王毅梅给刘克服打了一个电话。当时还在香蕉园事件之前,王毅梅还没遭灾,侄儿依然健在,她本人也还在岭兜乡乡长任上,她从她的乡长办公室打来电话。当天是星期五,接下来是双休日,因为乡里有事,她不能回县城家中,打算让女儿到岭兜她那里玩一天。县城里的小孩天天读书上学,看的都是电视里的东西,电视之外的东西没见几个,她女儿上小学了,还没见过牛怎么走路,所以想让她到乡下看看。
“我干儿子好点,看过牛走路,但是没听过牛叫。他说过想听一听,大领导太忙了,管不到,交给我一天好吗?”她问。
刘克服爽快答应,没问题,批准,交王乡长做乡土教育。
合水小社村民闹事时,刘克服远在市区开会,隔天另有要务,县里还有副书记陈铭等人可用,为什么应远非把刘克服叫回来应急不可?如刘克服自己所说,他有前科,在这个村碰过事情,知道一点情况,有一些基础,所以让他上。
刘克服的前科相当特殊。
那一年春天,刘克服接到来自合水镇的一封群众来信,用大信封寄达,厚厚一迭。信的内容并不特别多,其厚度主要在落款,连着几页,为该镇合水小社各家农户户主签名,名下均按有手印。浩浩荡荡汇集了这么多签名手印,反映的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死攸关的大事,涉及的只是该村小学的一项称号,叫“革命老区荣誉小学”。
所谓“老区”是本地一个专有概念,与历史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也就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土地革命时期,本地曾为红色根据地的边缘游击区,先后有多支红军小部队和游击队于本地活动,许多贫苦农民参加革命队伍,在这一带开展武装斗争,与前来“剿共”的白军及地方保安队作战。此后武装斗争几经起落,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当年革命队伍活动区域被视为“革命老区”,当年支持革命队伍,为之付出大量牺牲的老区人民得到了相关政策扶植。由于历史具体情况,本地老区多位于交通不便的边缘山区,一些丘陵、平原地带农村也因当年革命队伍活跃而被列入,例如合水镇的一些村庄。
为了培养老区人才,发展老区教育事业,本市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了多项措施,命名“老区荣誉小学”为其中之一。合水村小学符合条件,被列入荣誉名单,这所学校位于合水大社。当地还有一所小学叫合水村第二小学,位于小社,这所学校未曾得牌。合水小社村民因此愤怒不已,联名上书,指责市县有关部门处置不公。
他们讲的是刘克服的儿子,这孩子比王毅梅的女儿大几岁。王毅梅管刘克服的儿子叫干儿子,那是开玩笑,并不真有那么回事,就跟她常说的两家要结亲,让刘克服把儿子给她当小女婿一样,说说而已,却让刘克服感觉挺近乎。刘克服与王毅梅在岭兜曾为同事,后来是上下级,工作中合作挺好,但是因为各自一些人际缘故,彼此间也没有太多个人关系。刘克服不幸丧偶,妻子苏心慧去世,留下一个儿子,刘克服事多,管顾不了,儿子主要放在亡妻的娘家,由孩子外婆和大姨帮着带。他妻子死后,王毅梅常在节假日以认干儿子,招小女婿为名,把他儿子带到外边,跟她女儿一起玩,搞些好吃的,让他吃个腹胀如鼓。这个王毅梅实心眼,不太会虚情假意巴结逢迎,她是真心关爱丧母儿童,也同情刘克服。
刘克服忽然记起王毅梅的籍贯。
“你老家是合水镇吧?”他在电话里问,“大社还是小社的?”
王毅梅说她从来不敢跟大社攀。小就小了,不敢图大。
“是小社的。”刘克服点头,“听说过你老家小学校那件事吧?”
刘克服接到的这封信是复印件,估计发放的份数当不会少。信件语气激烈,在责怪有关领导和部门大小眼时,竟然指名道姓,抨击县委副书记陈铭,说他不公,造假,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是罪魁祸首。写信者怒气冲冲,要求重新审理,让合水村小学摘牌,给合水村二小授牌。荣誉牌不应当挂在合水村小学,应当挂在合水村二小这边,因为当年小社是有名的“红社”,大社是出名的“白社”。命名不公,颠倒红白,是让当年杀人魔头九泉之下洋洋得意,让革命烈士英灵难得安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为此向村民道歉,责任人必须处分,包括陈铭。如果无视他们的意见,他们将上访,打官司,不惜到中央告状。
刘克服把信件转给政府办,请他们注意。刘克服是常务副县长,主抓经济工作,教育和老区建设不属他分管,情况不了解,加上信件告了陈铭,不属刘克服可以处置的范围,不好批具体意见。这种信也可以在看完之后归档,不做任何处置,因为它是复印件,估计县领导人手一份,书记县长那里不会没有,他们自会处置。但是刘克服还是转给了政府办,因为信件语气激烈,而且有所警告,不敢掉以轻心。
几天后,政府办主任向刘克服反馈,说同样的信件他们手中有好几份,有直接寄给他们的,也有领导批过来的。他们已经要求信访部门和合水镇政府深入了解情况,化解群众情绪。根据已知的情况,信件反映不准,比较偏激。合水村大社小社早年同属一村,是老区村,后来拆成两村,两边还都应当算老区村。合水村原来只有一所小学,拆村后才建了合水村二小,目前也不是完小,只有低年级。教育行政部门早就规划将两校合并,只因小社村民不同意,还未实施。因为不是完小,还准备合并,所以未把合水村二小列为老区荣誉小学,也属情理之中。
“说是全村人的意思,其实也不是。”政府办主任报告说。
他们研究得很细,还请警察帮助做了鉴定。告状信里,有一些签名字迹是相同的,还有一些手印也相同,一些签名笔迹和手印像是小孩的,写信者可能是找来几个小孩凑数,才炮制出这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