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双规奇局 > 后记:感谢磨难

后记:感谢磨难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2012年6月麦黄时节于井陉矿区寓所

我们这代人有幸经历了“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年代,虽然没有大有作为,却也熟识了春种秋收,体味了耕作的劳苦。无论在乡间种地,企业打工,仕途苦熬,商海奔波,也曾担任过多种岗位的法人或经营管理者,官虽没有做大却也历练了不少难险事的处置过程,由此也熟了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的本来面貌,确曾帮助过一些人解决了生活或学习创作上的难题而并未图报。而你并未图报并非就一定会有好报,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这些人在笑容可掬的面具下偷偷伸脚去踹你,为什么踹你是因为你在许多方面比他强,把你踹低了似乎他才能高大起来,其实未必。

世事磨难其实在许多时候让人很无奈,人情冷暖也常让人扼腕谓叹。因为“人一阔脸就变”几乎是相当的一个常态,而人还未阔脸就变也并不鲜见了。就因为干过许多年的记者编导工作,当过地方新闻部门的负责人,养成了直抒己见不吐不快评判是非的习惯(也可以说成是毛病),也吃过犯颜上谏的不少苦头,虽然历史的发展证明自己不幸言中,虽然你说对了人家把事情办糟了,可是人家的官还是照当不误,没准在什么时候又升上去了。你老是愿意讲真话,啄木鸟死到树窟窿里面,吃嘴头子的亏岂不是活该么!

尽管遭遇过如此许多磨难,我却至今不悔执著如初,如果大家都不顾客观现实,都去为了讨得一己私利,指鹿为马逢迎权势,最终的恶果大家都得伸着脖颈去承受。

人生有年,磨难无尽。翻开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从屈原、李杜、曹雪芹、吴承恩到鲁迅先生和巴老,凡在文学史上彪炳千秋的巨匠,无一不是饱经磨难。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这个道理。面对而今经济腾飞,创作繁荣的伟大时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我们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振聋发聩的文艺高潮,缺少学术创新与文化发现,缺少大师式、精神火炬式的文化权威。”

这无疑是直击现实的真知灼见,当代中国文坛之所以缺少大师,缺少旷世力作,不是因为作家们的文学修养不够和文学技巧不够,或许就正是因为磨难不够。曹雪芹先生就是因为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封建专制磨难了他的一生,才磨难出了一部堪称旷世经典的《红楼梦》,鲁迅先生也正是因为旧中国的黑暗和肮脏,才磨砥了他匕首投枪一样的杂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磨难对作家来说应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玉成。

磨难归磨难。说到行将面世的这部长篇小说《“双规”奇局》还是非常幸运的,说幸运是因为在长篇小说销售非常低迷的市场背景得到了花山文艺出版社领导同仁的垂青,贵社没有单是去算能赚多少钱,而是以推出冀版图书品类和本省作家为己任,依然扬帆启行。

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形势下,虽然出版社和作家都面临着艰难的挑战,但是我们义无反顾地坚信,今天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文学对精神的滋养,为了让子孙精神上不会贫穷,骨骼上不会缺钙,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特别感谢花山文艺出版社于怀新主任和刘红哲责编的耐心沟通和精心梳理润色,编辑与作家高度默契精诚合作必将催绽文学之树的花红果香。

作者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