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最长的一天
沉思了一下,梁清平却又说:“腐败必须反,不反不得了啊,要出大乱子啊,会丧失党心民心啊!平阳有没有腐败呢?肯定有嘛,局部地方可能还很严重。但是,切记:当有人试图打着反腐败的旗号否定改革时,你高长河一定要给我硬着头皮顶住!另外,腐败现象也很复杂,是是非非纵横交错,不要把它看得太简单!”
高长河意味深长地说:“所以,华波同志就充分肯定平阳的改革成就……”
后来又发现,田立业实际上并不像一些同志想的那样胆大包天,他讥讽这个,讥讽那个,就没敢讥讽过姜超林,见了姜超林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梁清平抬起手,示意高长河先不要说,自己又说了下去:“再说点历史。一九八六年前后,在刘华波任平阳市委书记,姜超林任平阳市长时,马万里同志正做昌江市市委书记。昌江当然不能和平阳比,在历史上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希望它一下子就搞上去。可马万里在任七年,循规蹈矩,也确实没有什么大动作,以至于搞到市委接待处几个月无人可接待的地步。却还不服气别人,认为平阳是走过了头。当时的省委为了尽快打开昌江的改革局面,果断调整了昌江的班子。具体说,是在我的提议下,调马万里同志为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让马万里同志离开了昌江市。后来的事你就知道了,在组织部的岗位上,马万里同志倒是非常胜任的,事实证明,这位同志适合在条条工作,后来就做了部长、省委副书记。”
刘意如嘴上不说,心里却想,靠田立业这种人端正党风,只怕党风会越来越糟。
高长河会意地道:“那您的意思是——”
梁清平挥挥手:“说说看。”
刘意如自此不敢再和田立业说这个话题,此后还三番五次向田立业解释,怕田立业在姜超林面前乱说一通,给领导造成不好的印象。
高长河说:“刘华波书记反复强调肯定平阳改革开放的成就,对姜超林评价很高,甚至说他是党的英雄,民族英雄;可马万里副书记则更侧重于反平阳的腐败,认为平阳的腐败问题很严重,是我省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认为姜超林对平阳的腐败负有责任。”
田立业偏紧追不舍:“刘大姐,你别怕嘛,文章是我写,文责自负,只要你提供的素材真实准确,我就不卖你!”
梁清平点点头:“不奇怪。”
姜超林却说:“刘主任,你想想,这田秀才往哪里摆?摆到下面去,你就不怕他三天两头给你闹点小麻烦?我看,还是摆在我眼皮底下吧,这样总还能让他多少安分点!反正就养着他写文章呗,咱就权当多了个纪委宣传部长,对端正党风、社会风气总还有点好处。”
梁清平笑笑:“我没有什么意思,就是讲点历史嘛。”
这其实很不值得,作为一贯对领导认真负责的老资格市委办公室主任,刘意如曾婉转而诚恳地提醒过姜超林,不要这么护着田立业,甚至明确建议把田立业调离市委副秘书长的岗位。
高长河知道,老人的风格是点到为止,他也就不好再多问什么了。
田立业也真是个“人才”,正事不干,尽写些带刺的文章,在《平阳日报》和《平阳晚报》上发表,还出了两本卖不掉的书。这两本卖不掉的书,姜超林让市委接待处买了不少,见人就送,四处宣传平阳市委有这么个能写“大作”的田秀才。许多干部对号入座,找姜超林告状骂娘。姜超林却说:“我看咱们田秀才的文章写得都还不错嘛,讽刺的都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这有什么不好?你真认为写的就是你,那我可得让有关部门好好查查了!”这一来,再没人敢找姜超林告状了,姜超林也就稀里糊涂得罪了不少人。
刘意如一下子慌了,“田秘,我这可是和你开玩笑,你别当真!”
高长河定定地看着梁清平:“哦?”
田立业反问道:“姜书记有什么地方该刺?你给我提供一下素材。”
梁清平语调平和地说了起来:“说点历史。可能你知道,也可能你不知道。一九八三年以前,平阳的书记是我。刘华波接我的班,从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八年,在平阳干了五年零八个月,调到省委做了副书记。姜超林接的刘华波,从一九八八年到今天,十年。这样,我们三个书记在平阳的工作经历,就构成了平阳近二十年的改革历史。我们三人这二十年干了些什么呢?我五年多主要搞拨乱反正,把土地包下去了;华波同志五年多把乡镇企业抓上去了,使乡镇企业占了平阳经济的半壁江山,当然,也搞了不少基础设施;姜超林同志干的时间最长,应该说,也干得最好,几乎是重建了几个平阳,使平阳的经济全面起飞了。这就是历史。”
有一次刘意如故意问田立业:“你咋不刺刺咱姜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