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路上,严控自我
要想努力得真实,就必须在真实中努力。不想昙花一现,就必须着眼长远。
大约公元前374年,雅典最著名的教育家、雄辩家伊索克拉底写了一封信给年轻的多米尼克斯。那时候,这个年轻人的父亲,也是伊索克拉底的朋友,刚刚辞世。此封来信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年轻人向已故的父亲看齐。
目标要大,但行动要细;看重未来,但活在当下。以行动和求知作为焦点,抛却对地位和他人认可的关注,如此,则野心不再是浮夸的面具,而成为源源不绝的、可再生的动力。一步接一步,学习、成长;不着急,慢慢来。
——亚当·斯密
也许我们的竞争者依旧跋扈、自大、无所顾虑,全无意识他们正在自毁前路。传说中,这个世界不乏成竹在胸的天才,他们的字典上没有怀疑和自省这样的词条;传说,为了艺术创造,选择透支健康的苦行僧似的艺术家也不少见。如果说他们是神话一般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要去挑战这些神话!他们将现实拒之门外,对朋友置之不理,而我们却相反,要极力与现实和益友保持联系和觉察,并且从而获得成长。
听起来很奇怪:伊索克拉底和莎士比亚劝诫我们忠于自己、独立奋斗、恪守原则,然而大多数人的行为却刚好与之相悖。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将我们的情绪化为浮萍,随着名誉的潮流飘荡,而每个人又恰恰是这变化不定的情绪的奴隶。整整一代人都在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下,盲目地培养所谓的“自尊”。具有时代特色的领袖和英雄应时而生,在人群中振臂高呼: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对自己诚实,
可实际上,这只能让你一点点衰弱下去。没错,说的就是你,才华横溢、前途光明的天之骄子。我们假定你真的很有才华,所以你考入名牌大学,筹募商业投资,找到理想工作,得到提拔晋升。而美国音乐家欧文·柏林说过:“才华仅仅是一个开始。”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才华吗?还是不幸沦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把刚刚燃起的希望扑灭?
信里的建议有些听上去很熟悉,因为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也常常劝人警惕放肆的自我。在经典莎剧《哈姆雷特》中,他借波洛涅斯之口,以临别赠言的形式,向儿子雷欧提斯复述了这封信的内容。如果你正好看过《哈姆雷特》,应该对这段台词有印象:
不难看出,谢尔曼是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整个过程从未受过声名的干扰。相反,他习惯听取别人的意见,乐于将自己的贡献隐匿于集体的成就当中,即使这意味着他的功劳减半,不能扬名立万。关于南北战争,多少代的年轻人也许只为少将乔治·皮克特在葛底斯堡的骑兵冲锋而热血沸腾(这场进攻最后以惨败告终),而悲哀的是,一个躲避喧嚣、没有光环傍身的真正偶像——谢尔曼——却被人遗忘甚至轻视了。
而果断揭开自欺的神秘面纱,勇敢暴露自我缺点的人,想必也拥有一样的胆量。
事实胜于幻想,丘吉尔这样说。
大家觉得一个给自己做手术都毫不发抖的外科医生胆量很大。
人人都想干成一番大事,但我们知道,我们有迥异于他人的道路。在谢尔曼和伊索克拉底的故事中,自我就是成功路上的大敌。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在成功登顶时就不会被自我拖下山崖,而只会变得更加顽强。
他希望多米尼克斯可以“对身边的人和善一点,千万不可趾高气扬;就算是卑微的奴隶也无法忍受傲慢之人的嘴脸”。“思考的过程一定要慢,行动的开始一定要快”,“我们能对自己做的最好的事,莫过于准确的自我判断”。他奉劝年轻人多动动脑子:“说到底,这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类健全的思想”。
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最重要的技巧。没有这种能力,就谈不上提高和进步。自我的危害就在于使人无法判断自己。天天盯着自己的才华和长处必然是件很爽的事,可长期下来,我们会被带往何处呢?傲慢、自我陶醉阻碍了人的成长,白日梦和幻想同样如此。
年轻的多米尼克斯和今天的我们一样豪情满怀,正因为此,伊索克拉底才写信给这个初生牛犊,警告他野心是个危险的东西。信的开头写道:“最该秉持的莫过于诚恳、公正与自律,所有人都赞同一点:正是这些美德让年轻人保持节制。”“好好学习自我控制,”他再三叮嘱道,不要陷入“放肆的情绪或享乐与痛苦的深渊”,“吹牛者和骗子一样可恶,如果你相信他们,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
在“渴望”这个阶段,你必须站在稍远的地方好好看清自己,从自我中脱离出来。这种超然的态度是一种治愈自我的天然解药。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很容易自我陶醉,所有自大者都擅长如此对镜自赏。然而真正稀有的并不是才华、技巧,甚至信心,而是谦逊、勤勉和自省。
信里给出的建议关乎生活和道德等方方面面,用伊索克拉底自己的话说,他用“崇高格言”的形式把这些道理讲出来,是“给未来岁月提前准备的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