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恐惧灼烧
K上完初中后,因为家境所迫,加之学习成绩所限,就辍学了。辍学后的K,为了谋生,在菜市场的一个卖肉的摊位帮人打工。
正愁着抓不到“幽灵骑士”又找不到重刑犯的萧朗,把这条信息视为珍宝,立即针对案犯K进行了情况了解。
警犬在这个没有招牌的大院门口转悠了几圈,停止了追踪。民警却感觉到了压力,因为这个大院,是军管区。
首先,萧朗认定,K不可能是军人,更不可能钻进那个戒备森严的军管区。所以,军队保卫处并没有敷衍警方。凶手并不属于部队,也不可能藏身于此。
同时,县局还派出了血迹追踪犬,沿着途中的滴落血迹进行了追踪。警犬比技术员的肉眼要强很多,它们顺着血迹抵达了小树林,并且带着民警穿过了小树林,径直向大山脚下的一处建筑物附近追踪而去。
那么,K为何消失于此?为何在后来的一个月中,再也没有出来作案?
同样,市局DNA实验室,甚至周边城市的DNA实验室,机器也全部24小时连轴转地为越狱大案的侦办工作进行服务,几乎不可能抽开空去检验相对较小案子的检材。这两起故意伤害案件的检材,被排到了一个月以后才能上机进行检验。
此时,正值越狱大案的专案组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排查、布控工作全面展开,全市包括安北县的精干警力都投入了越狱大案的侦办工作。
两起故意伤害案件的侦办工作,暂时搁浅了。
无计可施的警方,唯有继续加大对全县范围内的布控,并且死马当成活马医似的把收集的血迹样本送往市局DNA实验室进行检验。
直到两天前,傅如熙的一个偶然发现,将这两起故意伤害案的侦办工作重新启动了。
虽然,从办案的实践经验来看,被害人没有自卫工具,凶手也不太可能存在可以流血的开放性创口,所以这些血迹很有可能是凶手凶器上沾染的血迹,随着凶手的逃离而滴落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凶手有受伤、鼻部流血的可能。为了以防万一,技术室的民警还是对沿途血迹进行了分段采集取证。
一时想不明白,萧朗只有打开案犯K的卷宗,收集案犯K遗留在看守所内的杂物,慢慢地翻开他的故事。
这条消息立即传发给刑事技术部门,县局技术室派出痕迹检验员对被害人被侵害的现场进行了勘查。因为被害人头部多处创口,导致大量流血,所以现场可以见到大范围的血泊,不过这些血迹的意义并不大。顺着凶手逃离的路线,技术员对地面也进行了仔细的勘查,发现逃离路线上,偶尔可以发现一两滴滴落状的血迹,这些血迹延伸至一处小树林附近后,彻底消失。
案犯K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反应不快,文化不高。通过审讯,发现K患有口吃。他从小开始,父母就外出务工,自己被奶奶带大。因为从小缺乏安全感,所以性格懦弱。调查显示,长期以来,他总是被人欺负,逆来顺受。
另一方面,负责询问被害人的民警,通过询问发现了一个细节。第二个被害人,因为毕业于某高校的体育系,所以有比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他手无寸铁,但是在和凶手搏斗的过程中,他还是进行了有效的还击。如果不出意外,凶手应该受伤了。
虽然警方仍然心存疑虑,担心军方保卫部门只是在敷衍警方,但是却不能明说。总不能说,咱们警察宁可相信警犬,也不相信军方的正式答复吧?
在这两起故意伤害案现场勘查血迹中,傅如熙检出了两处和被害人的DNA图谱不同的图谱曲线。对DNA图谱非常敏感的傅如熙,突然觉得这些曲线非常眼熟,于是立即将其录入了前科人员DNA数据库。信息对比进行得很快,仅仅数分钟,对比成功的警报就响了起来。对比的结果让傅如熙大吃了一惊,这两起故意伤害案的犯罪嫌疑人,居然是越狱大案中的案犯K!
警方立即和军方保卫部门取得了联系,告知了案件的详细情况,并且把疑虑告知了军方。但是军方保卫部门在和部队首长进行汇报之后,给予警方的答复是:经过对所有指战员的清查,并没有发现任何人于案发时间离开部队,所以不可能是部队内部人员作案。
案犯K从看守所逃出后,数天之后,居然到了安北县,而且莫名其妙砍了两个光头。这个线索让傅如熙摸不着头脑,于是赶紧将检验情况告知了老公萧闻天和当着组长的儿子萧朗。
会是军人作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