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厚积薄发 第十三节 换个角度看
“只怕中央不会这样看。”竺文魁也很罕见的流露出了没有把握的神情。
应东流的态度和看法给了赵国栋很强的信心,尤其是成功的把自己的观点推销出去,赢得了主要领导的认同,这不容易。
“文魁,在我看来现在的压力和难度也不会比正常年份差多少,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了中央政策约束,但是来自周边地市的竞争却会百倍增强,这并不比现在就轻松,所以我觉得这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许这就是一个机遇。”
刘若彤提前回京了,赵国栋却还需要在安都呆几天,一方面他需要督促市里边尽快把立项规划报到省发改委,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面见韩度,汇报工作兼听取组织部长的指示,这一趟京城党校学习之旅,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收获什么。
赵国栋的观点总是有些不一样,让竺文魁也禁不住细细琢磨。
至于说他竺文魁内里究竟怎么想,赵国栋不想多过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赵国栋并不指望谁对谁有多么忠心,谁对谁又是两面三刀,体现在工作上你能给我拿起来,那就是本事。
赵国栋把钟跃军和竺文魁专门招到了安都,安排了工作分工。
“文魁,省里边对中央出台的调控政策也有不同理解,进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中央在这一点上可能一样有争议,否则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出台的政策都没有完全明确调控具体对象,而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范围,这也意味着中央也不希望在一些问题上一刀切,而希望通过一种姿态来达到目的,当然如果你既不符合政策,又不按照程序进行报批,或者是想要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手段来挑战中央底线,那结局肯定会很悲惨,我们宁陵不会走这样的路子。”
至于东寨机场项目,应东流虽然提醒自己应当要谨慎行事,不宜操之过急,要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适应度,科学论证是否需要建设机场,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同意,但是口子却没有一下封死,这实际上也就暗示了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商榷余地的,一方面需要看省政府观点态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国务院职能部门在这一点上的意见。
赵国栋话语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应东流虽然在和自己的言谈中没有明确表露出倾向性,但是除了东寨机场项目之外,对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心和半小时经济圈公路交通项目还是持较为支持的态度,认为宁陵处于特殊发展时段,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来确保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进一步增强,而且宁陵财政状况也处于历时最好时期,在融资渠道顺畅的情况下,这两项工程都不应当属于调控范畴。
“呵呵,赵书记,你是打算利用省里对中央政策理解上的不一致来打擦边球?可就算是过了省里这一关,东寨机场可是必须要过国务院那边的,赵书记您真有把握能摆平国家发改委那边?”竺文魁也有些好奇,赵国栋摊上这事儿在他看来是有些挑战极限的味道,中央调控风暴之势已成,要想在这个时候破例,没点真本事不行。
很显然应东流在怎样对待中央调控整顿经济秩序的问题上和秦浩然是有着较大分歧的,在赵国栋看来,秦浩然就是在“不折不扣原汁原味”的执行中央政策,这种行径到了极至就是一刀切和扩大化,忽略了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点生搬硬套缺乏灵活变通。
“不试你怎么知道不行?”赵国栋没有多言,“实际上现在我们也就是要让领导正确理解认识东寨机场对于我们宁陵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知晓我们宁陵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上机场项目并非要针对中央政策逆势而行,而是因为我们刚好给卡在了这个骨节眼上,为了发展大计,必须要上,在这一点上我甚至希望上边来人实地考察一番。”
能够和主要领导在一些工作观点上保持一致,往往比你做出佳绩更容易赢得领导的欢心,这是经验之谈,因为对于很多领导来说,你按照他的想法去干往往比干工作本身更有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领导狭隘,这是一种自然而然情绪反应,因为领导会认为他的这个观点方法是最合适的,而如果你按照他的意图干了,或者说你干工作符合了他的意图,最后要作出了成绩,这就是上上之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