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异军突起 第七十六节 争取
有时候在赵国栋开会或者乘坐柯斯达下去考察不用车时,彭长贵都喜欢开着车到临港新区或者市里开发区去转一转,去感受一下工地厂房那充满了生机活力的气息,这让他感到自己似乎身体中都能汲取到其中一份活力一般。
而他们这两年回去,看荣山城市状况,那也是一片萧条的模样,就从城市变化状况基本上也就能看出这个城市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发展前景,有一句话说得准确,看一个城市里工地上的塔吊多寡,就能瞅出这城市的脉搏跳得强劲还是虚弱。
就像宁陵这个环境一样,虽然以前有接触过么?没有,即便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理论上的记忆,但如果自己没有经历以前种种岗位上的磨砺锻炼,就这样要运用于实践中,那根本就不可能,而这一切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就已经不是问题了。
瞅瞅现在的宁陵,无论是江东新区还是河南新区,那都是塔吊林立,车水马龙,汽车过后,道路上飞扬的尘土和四散的泥巴,似乎也是一种无言的象征。
赵国栋有些茫然,似乎现在还没有,不过随着见识履历的不断丰富,赵国栋也感觉到自己的一些观点也在逐渐确立,并不完全是雷同与记忆中的那些东西,因为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很多东西已经和原来的记忆有些不一样了。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港新区又是另外一个景象,一片片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区拔地而起,不断向外延伸,不断闪耀的电焊弧光,刺耳的砂轮和切割机发出的噪音,金属撞击的声响,无一不在昭示着这里日新月异。
猎猎江风将赵国栋的脸颊吹得有些发木,但是此时赵国栋的心却是热乎乎的,无论如何自己也算是被人看重了一回,无论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有什么想法,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无声的拔高。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获得了一些高层的关注?这个理由也太牵强了一些。
彭长贵不知道赵国栋出了什么状况,就这么一个人坐在江边石凳上默默的沉思,他有些担心,但是看赵国栋表情又不像是受到什么重大打击似的,倒像是有些沉重,而赵国栋的性格他也略有了解,似乎不像是为了什么事情而想不通的人。
副省级干部未必能入他们眼,何况现在自己还只是一个厅级干部,似乎太早了一点吧?是自己的一些观点符合了他们的胃口,也不太像,要真说,自己目前的做法更符合宁法他们那一派的观点才对,但恰恰又是宁法把自己从安原给踢了出去,这年头变幻莫测,在自己这个层次还真的很难介入那些个牵扯不清的东西里。
这年头当领导也不容易,宁陵发展这样快那没有点本事不行,赵书记虽然年轻,但是那份魄力和本事的确要些人来比。
自己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借鉴了后世记忆中的东西,下意识的将记忆中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但是真正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么?
一直被视为美化使者的园林绿化也是随后跟上,按照市里的说法,整个市经济开发区那都是要建成规范化的园林式厂区。
自己的政治观点是什么?赵国栋扪心自问。
沿着江岸行走,你可以看到江中散装货轮和滚装货轮靠岸离港,川流不息,港口码头货场的专用铁路一直延伸到火车站货场,来来往往的火车头不断将集装箱上下转运,货站里的龙门吊,码头上的岸吊更是日夜忙碌不听,只要你身入其中,你就会知道这是一座蕴藏着澎湃活力的城市。
毕竟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既需要在酝酿阶段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求最大限度的积聚民智,同样也需要在最后决策时候汇聚到中央一个声音上来,否则一旦出现混乱,那就会国将不国,这也是举国上下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洗礼之后的一致看法。
问题在于自己值得对方如此大费周章的来这么一遭么?赵国栋自嘲的笑笑。
彭长贵老婆老家是荣山那边的,他是在荣山当兵时找到老婆的,那年头荣山可是火红着,在全省也是排名靠前,自己转业时留不了荣山,不得不回花林,老岳父岳母还有些舍不得,那会儿宁陵就是一山旮旯,觉得自己闺女跟着这山里当兵的回山里就是受苦。
许嘉宁来这一遭无疑是代表了一些什么,虽然在言语中并没有表露出什么深层次的意思,但是赵国栋读得懂,而毫无疑问许嘉宁也知道自己读得懂。
老岳父岳母现在都还在,几个舅子都在荣山市里边企业里,下岗的下岗,轮岗的轮岗,还有的因为实在收入太低,索性买断工龄走人,自己做点小买卖,可都不容易,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太好,可谓艰难度日。
所以这些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已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自己工作中的一切自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它是拿来主义获得的东西,还是自己揣摩琢磨得到的想法,这都无关紧要,只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