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开发区风云 第4节 英雄所见略同
“蔡哥,我不觉得是趟地雷,嗯,顶多也就是去放鞭炮而已,弄不好吓一跳。但是还说不到伤筋动骨这一出,但是或许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赵国栋轻轻一笑,“听说宁书记可是上海人,又是从江浙那边直接过来的,颇受上边看重的。”
“呵呵,蔡哥,你是当局者迷啊。宁书记从浙江过来,他岂能不清楚那边的情况,为什么不表态?安原实际情况是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想法却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作为安原省会的市委书记要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进安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具体手段上却有着许多可供操作的策略,嗯,比如说,少说多做或者说只做不说,这样是不是一切都显得有圆转余地呢?”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不能强求一致。但是我觉得选择一些条件成熟或者说影响不大的企业来试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这符合邓公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错了,改过来就是,对了也可以进一步加快步伐放开。”
赵国栋巧妙的留了半截话。蔡哥也是聪明人,不需要说得那样明白。
“唔。听你的意思诸城的动作你觉得值得一试?”蔡正阳目光闪动。
蔡正阳脸上浮起一丝苦笑,赵国栋这个家伙脑袋真还不是一般的好用,就这么简短几句话就能猜测出一个一二三。
“噢?激烈的争执?关于什么?”赵国栋很好奇的问道。
“我算是开了眼界了,浙江的开发步伐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你提及的那几个地区,蓬勃发展的私营企业给我们这些中西部地区去的官员们带来的观念冲击简直难以想象,但是有些步伐是不是迈偏了现在还很难说,我们这一次出去的几个县委书记县长在路上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谁也无法说服谁,但是都不得不承认浙江的宽松环境是当地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私营经济现在恰恰成了当地整个经济的增长点。”
“那就是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补充部分,能否毫无限制地放开让他们发展。”蔡正阳若有所指的沉吟道:“这可是关键。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没有谁敢轻易在这一点上表态。”
“蔡哥,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用在我和宁书记身上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或者用在你和宁书记身上差不多?”赵国栋笑了起来。“浙江那边的情况呢?”
“宁书记怎么看?”赵国栋知道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的观点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而这种作用在一个一把手相当强势的地方往往更显突出。
赵国栋没有正面回答蔡正阳的问话,而是将话题岔到一边。
自己分管工业,宁书记没有明确态度,也就意味着要让自己承这个头了,错了,责任自己担了便是,成功了,皆大欢喜,但是自己却不能不走下去。
“嘿嘿。改革么。不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么?这可是邓老人家说的,都是新鲜事物。谁也不知道能有什么样的结果,就得有人去尝试。先行者固然可能会被地雷炸死。但是一旦趟过关,也许就能抢占先机。有些时候往往就这一步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未必能撵上呢。”
黄元盛对自己并不太感冒,而乔波也对自己颇为戒备。自己上了这个副市长上位很显然并不符合他的胃口,也许挡了他欣赏的某些人的路,尤其是自己分管工业和交通这一块,更不知道断了多少人财路。“国栋,这是要我也去趟一回地雷?”
“对了,国栋,你是怎么知道山东诸城的动作的?好像就是山东那边对于诸城的动作都持观望态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他们在让诸城方面去趟地雷阵似的,看看上边有没有什么反应。”
蔡正阳心情也很好,至少他这一次提出的考察山东诸城经验得到了宁法书记的认同,而且回来之后宁法书记还专门单独听取了自己的详细汇报,这意味着宁法书记对于诸城经验颇感兴趣,而这对于自己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宁书记没有明确表态,我们安原不比浙江,内陆地区无论在接受程度和发展起点上都无法和沿海相比。”蔡正阳也很难猜出宁法的想法,在诸城经验上宁法态度很明确可以尝试,但是在私营经济发展问题上却吝于表态,这让他很是纳闷。
“国栋。你的观点和宁法书记的看法一致啊。我向他汇报了诸城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做法。他也主张选择一些规模较小、效益不好或者一般的比较典型的企业来做试点。看看是否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让实践来检验这种做法的正确性。”
“没有明确表态?嗯,这是不是一种表态呢?”赵国栋狡猾的一笑一语惊醒梦中人,也许是他在乎宁法的表态,蔡正阳恍然大悟,“国栋,你小子脑瓜子还真灵呢,怎么就能一下子想到?”
赵国栋若有所思地一笑。诸城经验一直要到几年以后才会真正被推广开来。但是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任何经验都有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但是要承认,诸城经验对于缺乏活力地国有中小企业来说的确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