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王师仁义急议撤
这一场赵君德部击退窦建德伏兵的战斗的具体战况,赵君德在先后的两道军报中,只字未提,然而眼前这惨烈的战场,却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激烈与残酷。一将功成万骨枯,此言诚然不假。往往一道短短数语的捷报的背后,却不知是多少将士的鲜血与生命铸就!
李善道命令王宣德:“速将重伤员妥善安置,将阵亡将士遗体收拢,就地安葬。”
赵君德不仅重伤员留了下来,其部战死者,他因为追击溃敌之故,也未有收拢安葬。
王宣德应诺,问道:“郎君,窦军的死者呢?”
杜正伦插话建议,说道:“明公,仆之愚见,窦军死者何不尽取首级,待至窦营外后,示与窦营部众看,以震慑敌胆,打击窦军士气,显我军威?”
二更天时,行军途中的李善道接到了赵君德派人送来的第一道军报。
借着火把的光芒,看这军报。
是果如李善道所料,窦建德在安德县城西南三十里处,置了兵马伏击。
半个时辰过后,赵君德的第二道军报送至。
军报言道:“幸赖郎君提点,俺等小心谨慎,未有中伏,厮杀一场,已将伏击窦军击退。我部趁胜追击,现距安德县城不到二十里远,遥已可望见窦营,是否继续前进,请郎君示下。”
李善道瞧了他眼,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摸着短髭,说道:“何须这些许首级,震慑窦军胆气?我军之威,当是堂堂正正,非靠首级宣示。传令下去,对阵亡窦兵亦予安葬,彰显我军仁义。”
于志宁闻言,赞叹说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明公此举,王师之举!”
从不愿投从李善道,到勉强投从,再到对李善道膺服,又到当下,不知不觉间,李善道在于志宁心目中的形象,早已从那个“年轻的贼渠率”,变成了一位颇有人主之姿的主帅。
……
赵君德好歹也是久经沙场,本身又悍勇,在他有备的情况下,窦建德的伏兵被他击退,不足为奇。李善道亲笔回令:“我主力距兄部十里远近,兄可继续前进,至窦营十里乃止。”军令送出,召来骑将两人,又令这两骑将引骑五百先行,以连接本部与赵君德部之间的联系。
骑将引骑去后未久,李善道率主力复前行数里,到了赵君德与窦建德伏兵交战的地方。
时已近三更。
浓浓的夜色,被一两万行军步骑打着的火把照亮,可以清晰地望到这片战后的战场。战场在官道的东面。地上散落着断矛残刀,敌我战死将士的尸体横七竖八地交错着,血迹斑斑,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数十个或坐或躺的伤兵,由十余个兵士照料着,在官道边上,发出低声的呻吟。——这数十伤兵是赵君德部的重伤员,被赵君德留在了此处,等候主力的到来。
只重伤兵就有数十,轻伤者会有多少,可以想象,战死者又有多少,亦可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