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笔墨纸砚的替代品
“就像村长说的,读书明理,只要村塾能办起来,我想尽法子,也得让狗娃坐在学堂里。”
更别提文房四宝是消耗品,投进去的钱堪称无底洞。
很多村民没读过书,不懂行情,但他们一听送孩子读书还要花钱,神色个个动摇起来。
“进城买东西,还那么好几样,这得花多少钱?”
“我们家没有那文曲星的命,细想想认几个字儿又能咋样呢。”
老钱左右看了圈,有些急了,“你们这是想打退堂鼓?”
重头还有孩子们用的桌椅条凳,先生用的书案。
这些没有现成的,都得另寻木料打造。
木工倒是不用从外面请,村里的男人或多或少会做些木活。
办村塾所需的外在条件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众人有力的出力,有东西的凑东西,当即就要开工。
“读书明理,那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低下头不说话。
送孩子到村塾不赚钱就罢了,现在居然还要花钱?
那倒不如让孩子玩几年,然后下地干活。
秦大嫂思索片刻,咬咬牙说,“我家狗娃要上学!”
顾喜喜看着大家兴致高涨,犹豫再三,还是提出了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难题。
“读书识字,需要书本、笔、墨、纸、砚。”
“这些都要到城里的书斋花钱买,最便宜的也得花费不少。”
土地庙内一下子安静了。
这时代的生产力低,最便宜的纸张也要三到四文钱,装订成册的书本就更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