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
第一,英方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答复: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中国和英国这两艘巨轮,在时代浪潮的航行中终于靠近。
事实上,马戛尔尼仅答应以觐见英皇的礼节来觐见乾隆皇帝,拒绝学习三跪九叩的跪拜礼。马戛尔尼坚持,他是西方一个独立国家所派的钦差,和中国的附庸国家所派的贡使完全不同,所以拒绝行中国三跪九叩的礼节。他们为此写了致大学士和珅的备忘录,请徵瑞转递。
于是,梁肯堂和徵瑞在陪同使团前往避暑山庄的路上反复劝说马戛尔尼,先派出官员给使臣做跪拜的示范动作,又安排外国传教士当着使臣的面,给徵瑞按照安排的礼节预演行礼。
马戛尔尼一行到承德后,以疲劳为由,仅派代表把英王致中国皇帝信件的翻译件交给和珅,根本不理睬徵瑞的劝告。乾隆帝对此很不高兴,下谕减少给他们的供给,取消格外赏赐,打算在万寿节宴会后就让他们回去。
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看到英国使团的礼单,首先是觉得礼物并不像他们自吹的那么珍贵,天朝本来就有这些东西;然后看到礼单上有这样的文字“有遣钦差来朝”,乾隆帝更觉不满。英国遣使入贡,怎么会是钦差?以前都是贡使来朝,还从来没有什么钦差来朝。在乾隆帝看来,英国使团的正副使臣就是贡使,带来的礼物是向皇帝进贡的贡物。既然是贡使进贡,乾隆帝下谕给总督梁肯堂和盐政徵瑞说,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觐见者,都要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使国王亲自来朝,也是同样的礼节。就是说,要求马戛尔尼像其他藩属国的使臣一样,觐见皇帝的时候,要行三跪九叩之礼。
眼看使团就要被遣送出境,马戛尔尼和清朝大臣密商,终于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曾任英殖民地马德拉斯总督、驻俄国公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外交官。马戛尔尼使团包括秘书、翻译、医生和军事、化学、天文、历算、制图、航海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官兵等,以向清廷“进贡”和补祝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乘坐装有六十四门大炮的军舰“狮子号”,自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二十一日过澳门,于八月初五在天津大沽登陆,应乾隆帝邀请,到避暑山庄觐见。
八月初十,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英王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礼部尚书引导马戛尔尼到御座左边,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行礼,然后致词,呈递英王国书给乾隆帝。乾隆帝以玉如意回赠英王,又分赠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绿色如意。他们二人又以金表和气枪回赠乾隆帝。觐见仪式完毕后,乾隆帝赐宴。第二天,乾隆帝命和珅、福康安陪英使游览避暑山庄。十三日,乾隆帝八十三岁生日庆典,马戛尔尼又随同王公大臣等到澹泊敬诚殿,向乾隆皇帝行庆贺礼。那么,马戛尔尼两次觐见,有没有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呢?史料记载有各种说法,有说是双腿跪的,有说是单腿跪的,也有说是双腿略微弯曲的,权当是一桩历史疑案吧。
马戛尔尼何许人也?
回到北京后,和珅同马戛尔尼在圆明园举行会谈。两天后,和珅在皇宫会见马戛尔尼,面交乾隆帝致英王的复信。英王来信和乾隆帝回信的主要内容有五。
英国先后击败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军舰游弋,称霸海上,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早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就曾抵达澳门附近的横琴岛。他们后把船驶向广州,闯入虎门,声言求市,同守军交火。事后英国派人到广州谈判,失败后,英军占领虎门炮台,明军进行反击。英舰失利,退回澳门。明廷规定:“英商永远不许来广州。”英国想用武力打开明朝大门的举动失败后,便改用外交手段,以达到在中国通商与殖民的目的。清统一台湾后,放宽海禁,准许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对外通商。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武装商船驶到宁波,引起乾隆帝的关注。乾隆帝阅兵巡防,随后下令只准英商在广州贸易。英国想通过同乾隆帝谈判取消清廷对英贸易的禁令与限制,于是,决定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