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大捷
自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向明朝挑起战争,到天启六年(1626年),八年以来,明朝一失抚顺,二失清河,三失开原,四失铁岭,五失沈阳,六失辽阳,七失广宁,八失义州,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而宁远和宁锦之战却恰恰相反,后金一败再败,而明军一胜再胜。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二十三日,后金军四面围城。袁崇焕指挥从城上放红夷大炮,一炮歼敌数百。后金收兵回营。
当然,两军胜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明军之长是“凭坚城,用大炮”,之短是“野战争锋,马颈相交”;后金军之长是“集中兵力,骑兵冲突,拼死决斗,速战速决”,之短是“攻占坚城”。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大军指向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一带)。明辽东经略高第是个阉党分子,胆小如鼠,他命令军民全部撤退到山海关以内。山海关外有个小官宁前道袁崇焕,坚决不撤,他要率领兵民万人,守卫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宁远城。高第命令他撤,他说:“我是宁前道,官做在这里,应当死在这里,我坚决不离开。”别人说他兵单势薄,他说:“我一个人独卧孤城也要阻挡敌人!”袁崇焕率领军民抓紧修缮城池,坚壁清野,清查内奸,在城墙上部署了从葡萄牙进口的红夷大炮。刚部署完,后金军号称二十万大军就到了宁远。
明朝辽东巡抚袁崇焕的高明之处是“凭坚城,用大炮”,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当然,军队的后面是政治,明廷君主无能、政治腐败是其辽东最后败局的根本原因。
先看宁远大捷。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六月,袁崇焕指挥辽军取得宁锦大捷,展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立下大功。明朝上下,举国相庆,封功论赏。但是最大的功臣袁崇焕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和尊崇,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袁崇焕愤而辞职,黯然回乡。
就在天启皇帝生命的最后两年,辽东战场出了一位不怕死的人,名叫袁崇焕。他提出“凭坚城,用大炮”的方略,先后两次打败后金骑兵,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暂时遏制了后金军南下的脚步。
这时,天启皇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明军为何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