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秘闻
第三次,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文帝与史彬在旅店相遇,史彬告诉他,朱棣已经死于榆木川,建文帝很高兴,就和史彬一同来到史彬家。
这个疑案直到今天还没有破解,众说纷纭,仍是个历史疑案。以下介绍其中一种说法。
第四次,又过了十年,宣德九年(1434年)五月,建文帝再到史彬家,这时史彬已死,建文帝悲悼了很久才离去。
建文帝最大的享受,就是偶尔到原属下家里暂避,比如今苏州吴江史彬家。他先后去过四次。
逃出皇宫后,往哪里逃呢?建文帝本来想逃往云南,投奔黔宁王沐英后代家中。有一位名叫史彬的说:“往来名胜,东西南北,都是我们的家。”意思是哪里安全就去哪里吧。从此建文帝一行东躲西藏,南奔北逃,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他们先后奔波于云贵高山野岭,两粤峡谷江河,四川高原丛林,江苏偏僻寺庙,浙江荒野道观,还有陕西等地。他们穿着袈裟,捧着陶钵,昼不得食,夜不得宿。
第一次,建文帝刚逃出宫不久,史彬全家既恭敬又惊吓,接待逃亡的建文帝一行,把他住的小院改名为水月观,建文帝还亲笔撰文。刚住几天,礼部行文州县,严查建文帝下落。建文帝一行仓促星散,另行逃亡。
建文帝顿时悲痛大哭,急命点火烧毁宫殿,趁乱逃出皇宫。
第二次到史彬家,建文帝着破衣烂衫,黑瘦憔悴,不堪入目,住留三天,匆匆离去。
盒子里还有一封红笔写的信,说:“应文从鬼门出去,其他人沿着水关御沟出去,黄昏时,相会在神乐观的西房。”
中间有个插曲。工部尚书严震直奉使安南,竟然在云南山里的路上与建文帝相遇,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说:“何以处我?”(你将怎么处置我?)严震直回答:“上从便,臣自有处。”(您随便,我自有办法。)后来,严震直吞金自杀。
建文帝说:“这是老天安排的!”程济当即给皇帝剃发。建文帝持应文和尚的度牒;吴王教授杨应能自愿剃发随亡,持应能度牒;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有‘贤’字,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发,持应贤和尚度牒。
建文帝在云南白龙山搭个草庵,非常狼狈,见史彬来看他,就问:“你们有没有带来地方特产?”因为史彬是苏州人,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建文帝很喜欢史彬带来的苏州特产,吃过之后,建文帝说:“不食此味,已三年矣!”
建文帝得知燕王已经兵临城下,慌了手脚,不知所措。翰林院编修程济出了一个主意:“不如逃出宫去。”怎么逃呢?少监王钺说:“当年高皇帝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一个盒子,说如果遇到大难,就拿出来,盒子收藏在奉先殿的左偏殿。”大臣们都说:“赶紧取过来!”不久,王钺取来一个红色铁皮盒,两把锁,灌了铅。程济砸碎铁盒,发现三张度牒,也就是三张和尚“身份证”:一张给应文,一张给应能,一张给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一应俱备,另有白金十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