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 故宫摹本

故宫摹本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左文右武”就是奉天殿左右各建一楼,左为文楼,右为武楼。

吴王新宫虽然简朴,但是给明代皇宫定下了基调。吴王新宫给朱元璋带来好运,他自己也没想到,称吴王仅一年,就称帝建立明朝了。

“围以宫墙”就是皇宫外面建高大围墙护卫皇宫。

明北京皇宫的第三个摹本是明朝南京皇宫。中都宫殿不建了,朱元璋又以新吴王府为基础,改建大内宫殿。两年后,到洪武十年(1377年)十月,大内宫殿建成,制度皆如旧,规制和以前一样,稍加增益,规模更加宏壮。这就是明南京宫殿。

明北京皇宫的第二个摹本是中都宫殿。朱元璋将“龙兴之地”凤阳定为中都,修建中都宫殿,极力表现帝王都城宫殿的气派。从洪武二年(1369年)到洪武八年(1375年),集全国人力、物力,大兴土木。朱元璋亲自到中都巡查之后,回到南京当日,就突然下令,终止了明中都营建工程,理由是“劳费”,就是太费钱、费劳力了,而实际上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后来他下令把已建成的部分宫殿拆毁,移建大龙兴寺,以纪念这个“龙兴之地”。这就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宫——中都凤阳宫殿。当朱元璋决定在凤阳建都时,正巧刘基因妻子去世请丧假还乡,临行时还特意给朱元璋上奏说:“凤阳虽然是皇帝故乡,但不是建都之地。”朱元璋当时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但是后来中都建都的事情果然半途而废。

在吴王新宫修建的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朱元璋在吴王宫殿筹备之初,派刘基选址。正殿基址选好后,朱元璋嫌前方地势不够开阔,便将桩橛向后移动,问刘基:“使得吗?”刘基无可奈何地一笑,说:“也好,只是不免迁都。”意思是说往后移一点可以,但是免不了会迁都。城墙修好后,刘基陪朱元璋巡视,朱元璋见工程坚固,很高兴,说:“这墙谁能越过?”刘基随口答道:“除非燕子飞过。”结果,刘基不仅是一语成谶,而且两语都成谶。没过几年,燕王朱棣就攻破京师南京,好似燕子飞过城墙,后来又迁都北京。

朱元璋对于建都在哪里,十年之间,三变主意:开始在南京;又想在北京(今河南开封。但没有建宫殿,后来连北京之名也取消);再想在凤阳;最终定都南京。

我们回过头来看,刘基规划设计的吴王新宫殿虽然简朴,但奠定了明朝皇宫的格局,甚至为主要宫殿确定了名称,为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宫殿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明朝的第一座宫殿——南京吴王府。既然已经建立明朝了,朱元璋就要考虑建立明朝首都和皇宫了。

我们看南京新宫殿的四条规制:“前殿后宫,左文右武,围以宫墙,宫门四开。”

当时宫里的空地种着蔬菜。有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见到皇太子朱标和其他皇子在宫院的菜地里玩,就指着菜地对皇子们说:“这里不是不可以盖亭馆台榭作你们游观的地方。如今我让太监种上蔬菜,是因为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啊。古代商纣王崇饰宫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国亡。你们一定要记住我说的话。”

“前殿后宫”就是前面为殿——前为奉天殿,中为华盖殿,后为谨身殿(这就是三大殿);后面为宫——前为乾清宮,后为坤宁宫,再后依次排列六宫。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正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从旧吴王宫迁到新吴王宫。(《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