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母之谜
第四,《永宪录》记载熹妃姓钱。《永宪录》记述,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也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帝的亲生母亲是谁提出了怀疑。
经清史前辈孟森先生在《海宁陈家》一文中考订,乾隆帝生母是陈世倌夫人这件事是子虚乌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五,乾隆朝编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录了满洲姓氏一千一百一十五个,记录人物超过两万人,但没有一位姓钱的。
浙江海宁人金庸(查良镛)从小就听说有关乾隆帝的种种传闻,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也是紧紧围绕着乾隆帝身世之谜展开的。
那么,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谁?我们看看史料里是怎么记载的。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弘历的母亲是陈世倌夫人”之说,这是一段生动故事,却不是事实。但是,关于弘历的生母,的确有疑问。
第一,《玉牒》记载,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玉牒》就是清朝皇家的家谱。无论宗室还是觉罗,一旦生有子女,三月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要写明其子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生母是嫡是庶,姓氏为何,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每过十年,经宗人府题请,由宗令、宗正及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充当正副总裁官,把黄册、红册所载的子女资料汇入《玉牒》。如有歧义,要由皇帝做裁断。
第四,胤禛没必要抱子为帝嗣。弘历出生时,雍亲王胤禛的长子、二子虽早殇,但第三子弘时已八岁。另一格格耿氏又为他生下第五子弘昼,后来他又有过五个儿子。所以胤禛根本没必要抱养别人的儿子为帝嗣。
《玉牒》按十年一修的制度,关于弘历出生的记载,应当在弘历十岁或十岁以前修,存在雍正帝即位后修改的可能性。
第三,海宁陈家有清帝御书“春晖堂”匾额。“春晖”取自唐代孟郊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人就说:乾隆帝若不是陈家之子,为何报答慈母如春晖般的深恩呢?但是,经孟森先生考证,陈家“春晖堂”匾,是康熙帝赐书,而不是乾隆帝御笔。
第二,《清世宗实录》和《清史稿·后妃传》记载,乾隆帝的生母,前者记载为格格钮祜鲁氏,被封为熹妃;后者记载是钮祜禄氏。《清世宗实录》由下一代皇帝主持纂修;《清史稿》是民国初年纂修的。虽然都为官方史书,具有权威性,但是,也都存在后人修改或杜撰的可能性。
第二,乾隆帝每次都驻跸陈家私园隅(yú)园,是因为喜欢此园景致,还能听到海涛声,而海宁县城确实没有比“三朝宰相家”更体面的房子可以迎驾。他从未召见陈家子孙,更谈不到垂询家世。乾隆帝第一次到隅园后,赐其名为“安澜园”,以纪念此行在使海水安澜。后来乾隆帝在圆明园建“安澜园”,并写《安澜园记》。
第三,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里收录当时档案的记载,却不相同。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格格钱氏封为熹妃”等。在这份重要档案里,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被封为熹妃的,不是格格钮祜鲁氏,而是格格钱氏。
第一,乾隆帝六次南巡,四到海宁,主要为修海塘工程。当时海潮北趋,海宁告警,一旦冲破海塘,将浸淹苏、松、杭、嘉、湖等全国最富庶之地,严重影响政府赋税和漕粮征收。所以乾隆帝非常重视海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