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一朝皇帝一朝臣
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
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
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
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
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
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
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
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
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
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
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
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
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
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