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在内瓦
五花八门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提出。黄华面对这些“敌对势力”从容镇定,一一给予回答、解释或是反驳。几经“较量”不但锻炼出镇定、从容。大度的气质,锻炼出机敏的应变能力,而且更加熟悉了全部形势及我们的方针、政策和策略。
有了这种充分准备,当同恩来率领代表团在日内瓦走下飞机时,那整齐威武的队伍立刻引起轰动,各国记者争抢着拥上去拍照。世界各大报都刊登出了来自日内瓦的报道:“日内瓦来了一连中国军人”“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子提箱也都相似”有了这种充分准备,当黄华和另一名发言人龚澎同志每次会议之后去新闻中心发布消息时,总是能够对答如流地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质疑。尽管遇到许多歪曲事实的挑衅和刁难,但都非常出色地给予了驳斥,引起记者们的普遍赞叹。就连资产阶级报纸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出色的”年轻优秀的”发言人。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苏同盟,周恩来的主要盟友是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同志。中方俄文翻译李越然是这样回忆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我的感觉,莫洛托夫与周恩来具有同样的坚定性。
有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的精神。他们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们都具备了处理复杂政治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魄力:直觉和适时地做出决断的能力。
在会议进行的前一段,经常是莫洛托夫介绍情况,谈国际斗争中的各种外交策略,周恩来认真听龋并时时提出一些问题。莫洛托夫对一些资产阶级外交家们的背景、履历、禀性。以及优点和弱点了解得多,对一些人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他的介绍对周恩来无疑是重要的。
世界各大报纸都登出了来自日内瓦的报道:“日内瓦来了一连中国军人。”“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手提相也都相似”
莫洛托夫指着美国人的鼻子很自豪他说:“如果你认为我们很难对付,那么你等着对付周恩来吧。那时你才会懂什么叫难对付!”
段苏权将军说: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承认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而且,老挝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有了包括桑怒和丰沙里两省的集结区,并得到了日内瓦协议法律上的承认。老挝伊沙拉阵线(即爱国战线)的威望和声誉在全国全世界得到提高和扩大,这一切辉煌的胜利,为老挝人民以后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者的斗争和老挝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1月,苏联在苏、美、法、英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提议召开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五大国会议,以缓和亚洲紧张局势。英法都倾向同意,美国被迫放弃反对态度。
2月18日,柏林会议闭幕。井发表公报:建议由苏联、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及有关国家于4月26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是两个:关于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及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3月3日,我中央人民政府答复苏联政府,同意派全权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以周恩来总理为首,张闻天、王稼样、李克农为代表,加上各方面工作人员,大约近200人,是一个庞大的政府代表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能人专家都有。正如周恩来所言:“各个角色都得齐全,成龙配套。”
然而,周恩来显然比莫洛托夫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斗争艺术性。他的这一特长,在会议的后半截,就是解决印度支那的问题斗争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证明。
印度支那问题比朝鲜问题还要复杂。当事国不止一个越南,还有老挝和柬埔寨,不但有在印度支那进行殖民战争的法国,还有阻挠达成任何协议的美国。
当谈判陷入僵局时,周恩来的军事参谋雷英夫曾提过意见:“不打下奠边府,一切无从谈起。”
越南人民军在奠边府打得不顺利,武元甲将军有些信心不足,说:”损失太严重了”“我们的精锐部队几乎全搭进去了。”
准备工作是非常细致全面的,甚至穿上“服装”进行“预演”和“彩排”
服装是由代表团秘书长伍修权将军提议统一研究确定的。伍修权将军说:“中国代表团成员的服装一定要庄重、严肃、统一。”于是,经研究选择了一种黑色面料,为每个代表团成员做了一套中山装。后来,当中国代表团穿着这套黑色中山装在日内瓦开展活动时,所到之处,路边经常有人原地立定,恭敬地向代表团脱帽致敬。开始代表们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才弄清,在瑞士,牧师是穿黑衣服的。庄重、严肃。很多人把中国代表团员误认为是传教来的牧师了。
说“传教”也可以,我们宣传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的是毛泽东思想。
预演和彩排更精彩。比如,黄华是代表团发言人。出发前,在外交部礼堂三次举行“记者招待会”进行演习。集中懂英语的新华社记者扮演外国各通讯社记者,尽其所能提出各种问题刁难这位发言人。这些“外国记者”也毫不客气。
挑衅性的、侮辱诽谤性的。威胁恫吓的“据理”质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