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谏太子
李承乾看过奏书很不高兴。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在百姓农忙之时,摊派杂役,不许他们轮流换班,臣民无不心怀怨恨,苦不堪言,后来他私自将突厥童仆带入宫中,于是于志宁上书进谏:
我听说苍天高远,日月显耀它的德行;君王圣明,臣下匡扶他的功业。所以周朝姬诵升为太子,有毛叔、郑毕公的鼎力辅佐;西汉的刘盈位居太子,得到夏黄公、绮里季等四位贤士的帮助。周成王有过失,丞相周公旦就鞭打自己的儿子伯禽,以告诫成王;汉代贾谊多次上书文帝谈论国家大事,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贤臣,真诚正直的人。历代的君王无不再三叮嘱太子,因为太子身为王储,将要担当继承帝业的大任。太子良善,那么老百姓都会感谢他的恩德;太子作恶,那么就会殃及万民。现在,我听说仆寺、司驭、驾士、兽医等人,从初春到夏末,长期居住在宫内服役,不让他们轮番值勤。他们中有的人家中双亲尚在,但是却因此得不到应有的侍奉;有的人家中有幼小的儿女,也因此得不到父亲的照顾抚育。这样做既荒废了他们的春耕,又妨碍了他们的夏种。这样做与抚养百姓之道相违背,久而久之恐怕遭到怨言。如果民怨传到圣上耳中,只怕您悔之晚矣。另外,突厥达哥支等人,都是人面兽心,怎么能够用仁义诚信来期望和对待他们?他们的本心不知忠孝,言行不辨是非,接近他们会败坏您的英名,宠信他们也对增加您的盛德毫无益处。现在把他们带入宫中,没有人不惊恐万分,岂止是我一个人的见识平庸,独自忧虑。殿下做事应该符合至尊的身份,与黎民百姓的愿望相符,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您理应遵守防微杜渐之道。斥退小人,任用忠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美德就能日见昌盛,美名也会自然远扬。
李承乾看后大怒,派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到于志宁家刺杀他。当时于志宁正在为母守丧,期限未到又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两个刺客偷偷潜入于府,看见他睡着草苫、枕着土块为亡亲服丧,最终不忍心下手。
等到后来李承乾劣迹败露,唐太宗得知于志宁的事迹,勉励慰劳了他。
李承乾不接受张玄素的意见,于是他又呈上一篇奏疏:
我听说皇子入学按年龄长幼排序,这样是为了使太子知晓君臣、父子、尊卑、长幼之间的道理。然而君臣之间的礼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尊卑的等级,长幼的秩序,要从内心去奉行,使之广大于天下,都要依靠自身的行为使自身闻名久远,凭借言辞而使其广泛传播。殿下已经长大成人,且天资聪慧,但仍需要学习知识以提高自身修养。我认为孔颖达、赵弘智等人,不仅是当今鸿儒,具有很高的德行修养,而且他们通晓政治之道。希望您时常听他们授课,让他们讲授人情物理,谈古论今,以增加您的智能。至于骑马射击、音乐美女之类的逸乐,只会满足一时的耳目之娱,终将会扰乱心神。如果过多沉溺其中,必将改变您的性情。古人说:“心是万事的主宰,如果心无节制地骚动,必然会产生祸乱。”我是害怕这些逸乐会成为败坏殿下德性的根源啊!
李承乾看了奏书,更加愤怒,对张玄素说:“你是害了疯病吗?”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得知张玄素在太子东宫频频进谏,于是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一次李承乾在宫中击鼓作乐,声音传至宫外,张玄素敲宫门求见太子,极力劝谏。太子气急败坏,把宫中的鼓拿出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毁掉。他又派奴仆等张玄素上早朝的时候,暗中用马袭击他,差点将他置于死地。那时李承乾喜好营造楼阁,穷奢极欲,耗资一天比一天增加。张玄素又上书进谏:
我身性愚钝,却担当朝廷和东宫的要职,皇恩浩荡,而我却对国家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所以一定要尽职尽忠,想要尽到人臣的责任。太子的使命,责任十分重大,如果积德不深厚,又怎么能担当守护祖宗基业的大任呢?圣上与您是父子之亲,您的言行于家于国关系重大,所以对您的日常用度没有限制。圣上圣旨颁布不到六十天,而殿下的东宫之内的财物用度已超过七万,骄奢至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太子宫殿下聚集无数工匠,内苑之中却不见贤才良臣半点踪影。论孝敬,殿下有违晚辈向长辈问寒问暖的礼节;论恭顺,殿下则与慈父的训导背离;论名声,殿下没有学习古道的事实;论行为,殿下又凭借权势滥施刑罪。正直的人没在身边,而哗众取宠的弄臣却不离左右。您喜欢的不外乎是声色犬马,所赏赐的都是图画雕刻。从表面看,殿下已有如此多的过失;何况朝中隐秘的大事,可能已经不可胜数了。宣布法令的宫门无异于街市,形形色色的人时刻出入其中,坏名声已经传播得很广了。右庶子赵弘智精通经术,德行高尚,是当今贤才。我常常劝告殿下,希望经常召见他,与他谈论,以增进您的美德。如今殿下却对他猜疑嫌弃,认为错用了人才。一个人从善如流,恐怕还来不及,如果掩饰过错,拒绝进谏,必然会招来损失。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殿下居安思危,千万谨慎啊。
<b>评析</b>
太宗选择贤臣作为太子李承乾的师傅。李百药、孔颖达等大臣,忠于职守,屡屡直言规劝太子,可惜不被太子所采纳。在文治、纳谏、用人等方面,太子都不符合太宗的期望,因此渐被疏远,最终酿成政变阴谋,被废黜致死。
奏书送入东宫,李承乾看后大怒,想派刺客加害张玄素。不久李承乾被废黜。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因太子李承乾大造宫室,奢侈无度,又沉溺于声色犬马,于是上书进谏:
我听说克制节俭,是弘扬德性的根本;穷奢极致,是败坏品德的根源。所以秦穆公夸耀自己豪华的宫殿,遭到西戎人的耻笑;高楼雕墙,夏书将其作为国家危亡的警戒。过去赵盾匡扶晋灵公,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或者劝告他们节约财物,或者建议他们免征重税。无不尽忠竭力为国效劳、为君分忧,希望使功业流传无穷,英名广播;载入史册,成为千古美谈。今天殿下居住的东宫,乃隋代所建,看到的人已经觉得奢侈非常,感叹其过于富丽堂皇了。为什么还要再修宫室,天天浪费资财,大兴土木,极尽雕琢精妙之能事?而且如此多的工匠出入东宫,又没人监视。这些人是犯法之人的兄弟,却可以自由出入于东宫禁地,他们身上携带有斧凿等器具。守门值班的人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然而这种情况负责守卫的直长和千牛这些官员都不知道也看不见。武官们在宫外,奴隶们在宫内,负责禁卫的部门怎么能够安心,又怎么不让我感到恐惧忧虑呢?
另外,郑国、卫国的音乐,自古以来就被称做是亡国的靡靡之音。过去墨子经过商代的朝歌之地,由于地名不符合他的‘非乐’思想,便回车转向;鲁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挥剑斩杀戏子,因为他们用乐舞侮惑诸侯。歌舞失去礼法,古代圣人认为是大逆不道的,通达的贤者也认为是过失。而如今的东宫,时常传出寻欢作乐的鼓乐声,歌伎舞伎只见进不见出。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双腿发抖,心惊胆战。往年陛下对太子的教谕,请您重新温习。圣旨关注,殷勤有加。这些对于殿下来说不可不深思,对于我来说也不能不感到害怕。
我自从承蒙圣恩,为朝廷效劳已有多年。犬马尚且知道感恩,木石尚且能够感知情义;我所有的狭小见识,怎敢不去竭尽所能进言。如果我能承蒙您的明察,看到我的忠诚,那么我就有了生路;如果您指责我违抗旨意,那么我就罪名难逃。只是阿谀逢迎,鲁国大夫臧仲武将它比作疾病;冒犯尊严,逆耳忠言,春秋里面将它比作良药。希望殿下停止营造宫殿,释放那些久做劳役的人,不听郑卫之音,斥退卑鄙小人。这样,就会使事君、事父、事长这三种善行完备了,家国天下也将归于中正。